大潮祭的相遇 潮州國中一堂世界文化課
11 月 17 日的屏東潮州國中學生活動中心,像是被悄悄打開了另一扇門。
那一刻,舞台不再只是舞台,而成為學生們通往世界文化的一個窗口。
韓國「鳳山假面舞團」與在地中東舞蹈團同日下午登場,各自帶來深厚歷史脈絡與家鄉的身體語言。透過攝影家周永田的鏡頭,這場文化的相遇,被捕捉成為鮮明的記憶。
鳳山假面舞 戴著百年故事來訪的旅人
鳳山假面舞(Bongsan Talchum)是韓國西海岸一帶流傳的傳統假面舞,在朝鮮時代的村落慶典中成形,曾是農忙後的共同娛樂,也是庶民以幽默諷刺士大夫階級、抒發生活壓力的一種方式。
面具造型鮮明,角色分工清楚,動作誇張中帶著節奏,是韓國重要國家無形文化資產之一。
在潮州國中的舞台上,這些百年傳統透過舞者的身體再現:
彩衣隨步伐擺動,面具眉眼誇張卻帶著一種純真。長布巾在空氣中畫出漂亮的弧,整齊的腳步讓紅色布幕後的空間顯得安靜而神聖。
周永田拍到的一幕
舞者身著黃色與藍綠交錯的傳統服飾,面具紅得如火,站在舞台正中央,雙手揚起白色長巾,像是正在召喚空氣裡的節奏。
那姿態不張揚,卻穩定而有力量,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眼睛。
舞者們圍成半圈,步伐帶著傳統節奏,他們的背影雖然向著觀眾,卻意外有種溫柔:像一群帶著老故事的旅人,把韓國民間文化最生活化的一面帶到台灣南國。
白衣面具 安靜得讓人想慢下來觀看
其中一位假面舞者穿著全白衣,臉上是一張單純、毫無表情的白臉譜,這是鳳山假面舞裡象徵「純真」、「靜觀」的角色。
周永田拍下那一瞬:
白衣袖端如水紗,舞者轉身時,是一種慢慢流淌的美。
動作不多,只是緩緩提高手臂,卻讓靠近舞台的學生屏住呼吸。
或許是因為白得太乾淨,讓人忍不住想仔細看清楚那張面具背後的故事。
這不是驚人的華麗,而是一種簡單到極致的節奏感。
中東舞 從遙遠沙漠帶來的旋轉
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屏東在地中東舞蹈團的登場。
長期以中東文化舞蹈為核心,從北非、埃及到土耳其的舞風都有涉獵。
舞者們用身體呈現那些來自絲路彼端的節奏,曾在屏東各文化活動中多次登台,是南部極具特色的民俗舞團。
當周永田按下快門時,一位舞者正在高速旋轉,
他身上的裙襬像一朵正在盛開的花,層層色塊隨著加速的旋轉散開,那畫面亮得像燈光都跟不上。
這種「旋轉舞」起源於蘇菲派宗教儀式,是舞者透過不停旋轉接近精神專注的一種方式。
在潮州國中孩子的視角看起來,那感覺更像魔術:「他怎麼轉得不會暈?」
另一位舞者頭戴著金色燈盞皇冠,身著一襲大紅服飾登台。
那畫面沈穩、典雅,沒有搶眼的動作,卻讓全場安靜了幾秒。
有學生低聲說:「好像故事裡走出來的人。」
當世界走進校園
這場活動最珍貴的,是那種「學生真的看懂了什麼」的感覺。
文化交流有時並不需要太多文字,反而是眼睛看見、心裡跟著跳一下,就足以留下印象。
有學生看著韓國假面舞的節奏跟著拍手;
有人看著旋轉舞笑得很大聲,說第一次看到裙子會變那麼大的;
也有人盯著白衣面具,像是被某種安靜吸住。
每張臉都是亮的,不論是舞者,還是台下的觀眾。
這些文化來自不同地方,卻在潮州國中的舞台上靠得很近。
大潮祭的真正意義
大潮祭並不只是一場節目表接著節目的演出。
對潮州國中的學生來說,它更像是一場「世界巡禮」來到校園裡。
不用出國,也能看到傳統、看到歷史、看到別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跳動文化。
這天的舞台,其實很單純:
紅色布幕、木質舞台、學生活動中心熟悉的燈光。
但文化一到場,就變成另一個世界。
當鳳山假面舞與中東舞同在潮州的午後登台,孩子們的眼界就多開了一寸。
這些舞步、面具、旋轉、笑聲與掌聲,最後都成為他們青春裡的一小部分,
一部分叫做「原來世界這麼大,也這麼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