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工藝與生活痕跡

屏東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攝影/廖儷芬)
屏東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攝影/廖儷芬)

【記者廖儷芬/屏東報導】

十一月的屏東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風在樹梢輕輕吹,走進大門時,最先感受到的不是展館,而是整片山林的安靜。樹影在地上晃動,遊客不急不忙,拍照、停步、抬頭看蝴蝶,園區像一本翻得很慢的書,每一頁都有節奏。
園區工作人員提醒:「現在是紫斑蝶活躍的季節,待會搭遊園車,可能一抬頭就會看到牠們在路旁飛舞。」她說話的方式自然又親切,像是在介紹自己家裡的院子。

園區工作人員提醒:「現在是紫斑蝶活躍的季節,待會搭遊園車,可能一抬頭就會看到牠們在路旁飛舞。」園區工作人員提醒:「現在是紫斑蝶活躍的季節,待會搭遊園車,可能一抬頭就會看到牠們在路旁飛舞。」(攝影/廖儷芬)
屏東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風在樹梢輕輕吹,走進大門時,最先感受到的不是展館,而是整片山林的安靜。屏東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風在樹梢輕輕吹,走進大門時,最先感受到的不是展館,而是整片山林的安靜。(攝影/廖儷芬)
中間的金屬裝置象徵族群文化延續,是遊客走進園區後最醒目的地標。中間的金屬裝置象徵族群文化延續,是遊客走進園區後最醒目的地標。(攝影/廖儷芬)
粗獷木頭保留自然紋理,搭配黑色頁岩鋪面的地板,是遊客在節慶活動時最常坐下的地方。粗獷木頭保留自然紋理,搭配黑色頁岩鋪面的地板,是遊客在節慶活動時最常坐下的地方。(攝影/廖儷芬)

展館裡:人像、珠鍊與生活器具的沉靜
走入展館後,光線轉為柔和,展示櫃裡的每件物品都像在靜靜講故事。園區官網強調「保存文化資產與工藝智慧」,但走在館內,看實物比看字句來得直接。
入口的大型木雕人像刻工厚實,臉部線條簡單卻有精神。往裡走,能看到排灣、魯凱、泰雅等族群的飾品與器具。一串串珠鍊顏色沉穩,比例整齊,時間在上頭留下些許磨痕;而葫蘆容器外層的藤編顯得扎實,是能想像放在家裡角落、被使用很久的器物。
工作人員說,館裡許多珍貴展品都來自族人捐贈,「不是為展而做,而是他們真實生活裡用過的東西。」這句話讓人更容易把展示品當作「生活者的痕跡」,而不是博物館裡遙遠的標本。

一串串珠鍊顏色沉穩,比例整齊,時間在上頭留下些許磨痕。一串串珠鍊顏色沉穩,比例整齊,時間在上頭留下些許磨痕。(攝影/廖儷芬)
葫蘆容器外層的藤編顯得扎實,是能想像放在家裡角落、被使用很久的器物。葫蘆容器外層的藤編顯得扎實,是能想像放在家裡角落、被使用很久的器物。(攝影/廖儷芬)
「不是為展而做,而是他們真實生活裡用過的東西。」導覽員說。「不是為展而做,而是他們真實生活裡用過的東西。」導覽員說。(廖儷芬提供)

遊園車上的故事
園區幅員廣,需要搭遊園車才能看更多地方。車頭彩繪著各族圖騰,線條簡單,顏色大方。車子緩緩前行時,旅人邊聊邊拍,涼風吹來人跟著輕鬆了。
工作人員說,十一月是園區最舒服的月份,山風吹來剛好,不少紫斑蝶會沿著林道飛。如果夠幸運,還能在路旁附近看到成群蝶影掠過。
遊園車停在終點後,是隘寮溪的寬闊視野。山谷靜得能聽到風聲,河床在近期雨勢後呈現灰白色的水紋。幾棵山櫻花和羊蹄甲正盛開,粉色落在枝頭,與背景的溪谷形成溫柔對比。
導覽人員提醒:「這邊常有鞭蠍過馬路,要注意腳步。」果然沒多久,就看見一隻從落葉堆旁慢慢爬出的螃蟹,紅褐色的小身影在灰地面上特別明顯。

園區幅員廣,需要搭遊園車才能看更多地方。車頭彩繪著各族圖騰,線條簡單,顏色大方。園區幅員廣,需要搭遊園車才能看更多地方。車頭彩繪著各族圖騰,線條簡單,顏色大方。(攝影/廖儷芬)
十一月是園區最舒服的月份,山風吹來剛好,不少紫斑蝶會沿著林道飛。十一月是園區最舒服的月份,山風吹來剛好,不少鹿子娥會沿著林道飛。(攝影/黑小蜜)
遊園車停在終點後,是隘寮溪的寬闊視野。山谷靜得能聽到風聲,河床在近期雨勢後呈現灰白色的水紋。遊園車停在終點後,是隘寮溪的寬闊視野。山谷靜得能聽到風聲,河床在近期雨勢後呈現灰白色的水紋。(攝影/廖儷芬)
幾棵羊蹄甲正盛開,粉色落在枝頭,與背景的溪谷形成溫柔對比。幾棵羊蹄甲正盛開,粉色落在枝頭,與背景的溪谷形成溫柔對比。(攝影/廖儷芬)
導覽人員提醒:「這邊常有小螃蟹過馬路,要注意腳步。」導覽人員提醒:「這邊常有鞭蠍過馬路,要注意腳步。」(攝影/黑小蜜)

工藝與公共空間 手作與日常的距離
園區的公共空間不花俏,卻很有在地味道。你可能會看到以整塊原木雕出的長凳,保留木節與紋路,連雕成椅背的鳥形線條也不做多餘修飾。石牆堆疊方式不規則,但每一塊石板都穩穩靠著下一塊,看得出手工的耐心。
展館外的每一件家具、標示與造景,與工藝展品同樣有「被用過」的感覺,而不是刻意擺設的觀光裝飾。導覽員說:「園區不是用來炫的,是為了讓大家看見各族的生活方式。」這句話,走完整個園區後會特別有感。

園區的公共空間不花俏,卻很有在地味道。你可能會看到以整塊原木雕出的長凳,保留木節與紋路。園區的公共空間不花俏,卻很有在地味道。你可能會看到以整塊原木雕出的長凳,保留木節與紋路。(攝影/廖儷芬)
石牆堆疊方式不規則,但每一塊石板都穩穩靠著下一塊,看得出手工的耐心。石牆堆疊方式不規則,但每一塊石板都穩穩靠著下一塊,看得出手工的耐心。(攝影/廖儷芬)
這些彩繪多由族人共同完成,是園區裡最具生活感的文化符號之一。這些彩繪多由族人共同完成,是園區裡最具生活感的文化符號之一。(攝影/廖儷芬)
導覽員說:「園區不是用來炫的,是為了讓大家看見各族的生活方式。」導覽員說:「園區不是用來炫的,是為了讓大家看見各族的生活方式。」(攝影/廖儷芬)

在園區裡 時間會自動變慢
十一月的園區適合散步。路旁的野花正開,昆蟲停在枝葉間,陽光細碎。走著走著,會不自覺拿起手機拍照。但拍的並不是壯闊風景,而是一些小小的細節 ,例如花叢中的蜜蜂、落葉間的小節肢動物、展品上的木紋。這些畫面不會讓人驚呼,卻會讓心安靜下來。
午後,園區裡的遊客不多,大家走在林道裡的步伐也慢,像是都懂得把眼前的空氣與氛圍吸收進去。導覽員經過時還會提醒一些看展的小撇步,例如「從側面看木雕比較看得出刻痕」、「珠鍊的配色有族群背後的故事」。

導覽員黑小蜜穿上族服元素的背心,在長廊下為遊客介紹園區故事。導覽員黑小蜜穿上族服元素的背心,在長廊下為遊客介紹園區故事。(攝影/廖儷芬)
十一月的園區適合散步。路旁的野花正開,昆蟲停在枝葉間,陽光細碎。十一月的園區適合散步。路旁的野花正開,昆蟲停在枝葉間,陽光細碎。(攝影/廖儷芬)
導覽員經過時還會提醒一些看展的小撇步,例如「從側面看木雕比較看得出刻痕」、「珠鍊的配色有族群背後的故事」。導覽員經過時還會提醒一些看展的小撇步,例如「從側面看木雕比較看得出刻痕」、「珠鍊的配色有族群背後的故事」。(攝影/廖儷芬)

值得帶著問題 也帶著心來的地方
屏東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不是快速打卡的景點,而是適合帶著好奇心走進來的地方。展館裡的器物、遊園車上的解說、隘寮溪的景色、路邊的小生命,全部結合在一起,讓人理解「文化」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展示櫃裡的名詞。
十一月的園區安靜、舒服、有細節。若再遇上園區的導覽人員,整趟旅程會更完整,也更有溫度。

屏東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不是快速打卡的景點,而是適合帶著好奇心走進來的地方。屏東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不是快速打卡的景點,而是適合帶著好奇心走進來的地方。(攝影/廖儷芬)
涼亭柱面以排灣族與魯凱族常見的紋飾彩繪,從圓渦、菱格到人物圖騰,線條粗細分明。涼亭柱面以排灣族與魯凱族常見的紋飾彩繪,從圓渦、菱格到人物圖騰,線條粗細分明。(攝影/廖儷芬)
十一月的園區安靜、舒服、有細節。若再遇上園區的導覽人員,整趟旅程會更完整,也更有溫度。十一月的園區安靜、舒服、有細節。若再遇上園區的導覽人員,整趟旅程會更完整,也更有溫度。(攝影/廖儷芬)
延伸閱讀
|屏東|排灣青年的紅藜之夢
2025年03月24日 | 7個月前
屏東|六堆秋收祭 千人打粢粑
2025年11月02日 | 1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