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出回家的節奏 陳雯英的中東手鼓世界

陳雯英的中東手鼓世界(田中Art藝術空間提供)
陳雯英的中東手鼓世界(田中Art藝術空間提供)

【記者廖儷芬/彰化報導】

9月18日上午,彰化田中Art藝術空間傳來低沉的「Dum」。十八位從網路報名而來的學員,年齡層拉得很開,有第一次接觸的年輕人,也有社區媽媽。帶隊的是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音樂系講師陳雯英,木笛主修、在德國萊比錫待了十年、念完古樂系與作曲系兩個碩士的她,回到北斗老家後,決定用一面「框鼓」(中東手鼓)把大家聚在一起。
「不用看五線譜,跟著我打就好。」她把鼓往右微斜,示範三下開放的低音「Dum」,再補一個閉合的高音「Pa」。她說,這顆鼓的好玩,在於手指的小肌群: 靈活使用掌關節、控制手腕放鬆,最弱的無名指要鍛鍊起來。「快樂學習,不代表不會進步。」她把節奏拆成口訣,大家跟念、跟拍,一手教一手,類似原住民音樂的口傳心授。

9月18日早上十點半,彰化田中Art藝術空間傳來低沉的「Dum」。9月18日早上十點半,彰化田中Art藝術空間傳來低沉的「Dum」。(廖儷芬/攝影)
「不用看五線譜,跟著我打就好。」她把鼓往右微斜,示範三下開放的低音「Dum」,再補一個閉合的高音「Pa」。「不用看五線譜,跟著我打就好。」她把鼓往右微斜,示範三下開放的低音「Dum」,再補一個閉合的高音「Pa」。(田中Art藝術空間提供)
十八位從網路報名而來的學員,年齡層拉得很開,有第一次接觸的年輕人,也有社區媽媽。十八位從網路報名而來的學員,年齡層拉得很開,有第一次接觸的年輕人,也有社區媽媽。(廖儷芬/攝影)

從萊比錫到北斗 音樂要讓家人也聽得懂
陳雯英在德國任教時,見過難民潮後的音樂共融;她說,民俗樂器穿越國界,像台灣原民的和聲與即興,「不一定靠樂譜,而是靠身體記憶」。回家鄉後,她想做一件更貼地的事:讓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的長輩也能進教室。「我在院校教木笛、樂理、合奏,但我媽不會看譜。於是我用手鼓,把她也拉進來。」在她北斗的工作室裡,就有她的媽媽,坐在一排椅子之中,跟著拍。

陳雯英在德國任教時,見過難民潮後的音樂共融;她說,民俗樂器穿越國界,像台灣原民的和聲與即興。陳雯英在德國任教時,見過難民潮後的音樂共融;她說,民俗樂器穿越國界,像台灣原民的和聲與即興。(廖儷芬/攝影)
回家鄉後,她想做一件更貼地的事:讓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的長輩也能進教室。回家鄉後,她想做一件更貼地的事:讓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的長輩也能進教室。(廖儷芬/攝影)

一面鼓 很多種皮與聲音
教室地上鋪著毛巾與鼓袋,各種尺寸的框鼓排成半圈。她拿起蠶絲皮的鼓:「不怕濕氣、不易走音,對初學者很友善。」也講到魚皮、羊皮、可調音與不可調音的差別;天冷或下雨,獸皮會「喝水」,聲音會鬆,她就改用可調音的鼓撐住音色。「上台演出需要穩定的調音,而平常練習,重點是把你的『最厚』那顆音找出來。」

「蠶絲皮的手鼓不怕濕氣、不易走音,對初學者很友善。」陳雯英表示。「蠶絲皮的手鼓不怕濕氣、不易走音,對初學者很友善。」陳雯英表示。(廖儷芬/攝影)
「這面鼓的共振,很多做音樂療癒的朋友也愛。」陳雯英說。「這面鼓的共振,很多做音樂療癒的朋友也愛。」陳雯英說。(廖儷芬/攝影)

技巧之外 專注、手作與身體的信心
她強調這不是「敲一敲就好」。成人學樂器最大的門檻是手指力氣與協調,「當你想做的動作做不到時,就會對身體失望。」她讓大家從掌關節開始,練手指的獨立與回彈;節奏變化,配上口訣,慢慢疊。學員的表情從緊張到放鬆,隊形像呼吸一樣同步。她說,任何與手作相連的藝術,都能讓心靜下來,「這面鼓的共振,很多做音樂療癒的朋友也愛。」

「當你想做的動作做不到時,就會對身體失望。」陳雯英讓大家從掌關節開始,練手指的獨立與回彈。「當你想做的動作做不到時,就會對身體失望。」陳雯英讓大家從掌關節開始,練手指的獨立與回彈。(廖儷芬/攝影)
學員的表情從緊張到放鬆,隊形像呼吸一樣同步。學員的表情從緊張到放鬆,隊形像呼吸一樣同步。(廖儷芬/攝影)

十八人成圈 第一次的合奏
後半段進到合奏。她數拍:「Dum、Dum、Dum、休——」大家跟上,錯了就笑一笑再來。有人鼓太輕會滑走,她換給對方較厚的鼓;有人手腕習慣出力,她伸手調整角度。沒有誰被落下。歌曲結束時,不同年紀的人一起把鼓舉起來,拍下合照。有人說第一次覺得「看不懂譜也能演奏」,有人說「原來節奏在身體裡」。

陳雯英數拍:「Dum、Dum、Dum、休——」大家跟上,錯了就笑一笑再來。陳雯英數拍:「Dum、Dum、Dum、休——」大家跟上,錯了就笑一笑再來。(廖儷芬/攝影)
有人說第一次覺得「看不懂譜也能演奏」,有人說「原來節奏在身體裡」。有人說第一次覺得「看不懂譜也能演奏」,有人說「原來節奏在身體裡」。(廖儷芬/攝影)

一堂體驗課 一條回家的路
陳雯英固定在北斗帶中東手鼓,也定期帶學生到戶外打鼓;她說冬季太陽溫和,手鼓聲音在光照下會「砰砰地開嗓」。她的想法很簡單:把學院裡學到的,翻成人人都聽得懂的語言。「音樂本來就屬於大家。」今天的田中Art教室裡,沒有考試、沒有段位,只有一圈人,跟著她的手勢和口令,把自己的心跳,變成能分享的聲音。

陳雯英的想法很簡單:把學院裡學到的,翻成人人都聽得懂的語言。陳雯英的想法很簡單:把學院裡學到的,翻成人人都聽得懂的語言。(廖儷芬/攝影)
今天的田中Art教室裡,沒有考試、沒有段位,只有一圈人,跟著她的手勢和口令,把自己的心跳,變成能分享的聲音。今天的田中Art教室裡,沒有考試、沒有段位,只有一圈人,跟著她的手勢和口令,把自己的心跳,變成能分享的聲音。(廖儷芬/攝影)
「音樂本來就屬於大家。」陳雯英說。「音樂本來就屬於大家。」陳雯英說。(田中Art藝術空間提供)
延伸閱讀
詩入石心 董坐大師與二水硯情
2025年09月19日 | 2天前
福興鄉的風 福興鄉的人
2025年09月12日 | 9天前
傳統的香氣 土窯老火烘龍眼乾
2025年08月20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