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人,才學捏麵 施教鏞的人生哲學

走進彰化鹿港的施教鏞民藝工作室,滿室繽紛的捏麵人彷彿有了靈魂。(廖儷芬/攝影)
走進彰化鹿港的施教鏞民藝工作室,滿室繽紛的捏麵人彷彿有了靈魂。(廖儷芬/攝影)

【記者廖儷芬/彰化報導】

走進彰化鹿港的施教鏞民藝工作室,滿室繽紛的捏麵人彷彿有了靈魂,或騎馬馳騁,或威風凜凜的關公,或憨態可掬。七十多歲的施教鏞老師,笑容和藹卻語氣堅定:「我的學生要先學做人,我才會教他捏麵的技法。做人不懂忠孝節義,你捏的再漂亮,也沒有靈魂。」
他說,人有七情六欲,捏麵人雖然是空心的,但創作者要賦予它表情和性格。「比如我要做一個奸人的臉,就要懂得怎麼奸;要表達忠誠,也要抓到那種神韻。」他邊說邊示範,十來分鐘,三牲禮品:雞、魚、豬,再加上一顆仙桃,就活靈活現地擺在桌上,觀者忍不住驚呼。

威風凜凜的關公。威風凜凜的關公。(廖儷芬/攝影)
施教鏞說,人有七情六欲,捏麵人雖然是空心的,但創作者要賦予它表情和性格。施教鏞說,人有七情六欲,捏麵人雖然是空心的,但創作者要賦予它表情和性格。(廖儷芬/攝影)
他邊說邊示範,十來分鐘,三牲禮品:雞、魚、豬,就活靈活現地擺在桌上,觀者忍不住驚呼。他邊說邊示範,十來分鐘,三牲禮品:雞、魚、豬,就活靈活現地擺在桌上,觀者忍不住驚呼。(廖儷芬/攝影)

從母親肚子裡就開始學
有人問他,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捏麵人?施教鏞笑說:「很簡單,我們靠這一行吃飯的,所以在媽媽的肚子裡就慢慢聽、慢慢學習了。有人說胎教重要,我就是這樣過來的。」
他回憶,國小五年級時,就因為在媽媽教室裡表演捏麵,被邀請到學校家長會上課,「可以說我是從小老師開始的」。那時候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強調生活教育,他的捏麵人也成了教具,陪伴許多媽媽和孩子度過學習時光。

他回憶,國小五年級時,就因為在媽媽教室裡表演捏麵,被邀請到學校家長會上課。他回憶,國小五年級時,就因為在媽媽教室裡表演捏麵,被邀請到學校家長會上課。(廖儷芬/攝影)
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強調生活教育,施教鏞的捏麵人也成了教具,陪伴許多媽媽和孩子度過學習時光。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強調生活教育,施教鏞的捏麵人也成了教具,陪伴許多媽媽和孩子度過學習時光。(廖儷芬/攝影)
施教鏞的工藝教室,經常有來自各國的年輕人,親自體驗捏麵人創作。施教鏞的工藝教室,經常有來自各國的年輕人,親自體驗捏麵人創作。(廖儷芬/攝影)

捏麵也是生活的根源
施教鏞的作品裡,有一尊名為《生命的根源》。那是一位母親懷裡抱著吃奶的嬰兒,腳邊還有另一個孩子在哭。他回憶五十年前在龍井柴窯,看到一位母親一邊做水缸、一邊顧小孩的景象,深受感動,便用最粗糙的磚土雕出了這件作品。「我就想,女人這麼偉大,生命就是這樣延續下來的,所以我要留作傳家寶。」
他相信工藝不能只是技術,而是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恩。「你看小孩子吃奶,那就是生命的本能;母親一邊流汗做工,一邊哄孩子,那是生命的偉大。」

施教鏞的作品裡,有一尊名為《生命的根源》。那是一位母親懷裡抱著吃奶的嬰兒,腳邊還有另一個孩子在哭。施教鏞的作品裡,有一尊名為《生命的根源》。那是一位母親懷裡抱著吃奶的嬰兒,腳邊還有另一個孩子在哭。(廖儷芬/攝影)
施教鏞相信工藝不能只是技術,而是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恩。施教鏞相信工藝不能只是技術,而是對生活的觀察與感恩。(廖儷芬/攝影)

從廟宇到餐桌的美學
捏麵人並不只是童玩,施教鏞提醒,它原本是滿漢全席的主廚技藝。「古時候宴席上,沒有的食材,就用捏麵來代替。像熊掌,用綠豆粉蒸熟加上髮菜,就能做得毛茸茸,真假難辨。捏麵師傅在宮廷裡叫做『巧果藝』,既是美食,也是藝術。」
他也常在作品中融入生活幽默。翠玉白菜與東坡肉,做得逼真到讓人垂涎,卻其實是十二年保存的捏麵。「很多人看了以為真的要拿筷子夾,我說不行啦,這已經十幾年了,不能吃。」施教鏞笑著說。

施教鏞的捏麵人作品:翠玉白菜和東坡肉。施教鏞的捏麵人作品:翠玉白菜和東坡肉。(廖儷芬/攝影)
施教鏞的捏麵人作品:台灣草蝦。施教鏞的捏麵人作品:台灣草蝦。(廖儷芬/攝影)

捏麵是文化的身分證
對施教鏞而言,捏麵人的價值,不只是好看,而是文化的證明。「民俗的東西,就像我們人的身分證。你廟裡的雕樑畫棟,就是告訴後代什麼時候建造,什麼時候修。沒有這些,就什麼都沒有了。」
因此他創作的神將、八仙、十二生肖,不只是工藝,更是傳統故事的延續。「我常說,捏麵人能不能傳下去,要看作品背後的言語和精神。你只會捏形狀,不懂做人,不懂文化,那只是表面。」

對施教鏞而言,捏麵人的價值,不只是好看,而是文化的證明。對施教鏞而言,捏麵人的價值,不只是好看,而是文化的證明。(廖儷芬/攝影)
施教鏞的捏麵人作品:虎姑婆。施教鏞的捏麵人作品:虎姑婆。(廖儷芬/攝影)
「我常說,捏麵人能不能傳下去,要看作品背後的言語和精神。你只會捏形狀,不懂做人,不懂文化,那只是表面。」施教鏞說。「我常說,捏麵人能不能傳下去,要看作品背後的言語和精神。你只會捏形狀,不懂做人,不懂文化,那只是表面。」施教鏞說。(廖儷芬/攝影)

融合古今的堅持
雖然是傳統工藝師,施教鏞卻很樂於創新。「我們可以融合現代的,像小孩子愛的卡通,也能用捏麵做出來。可是我要強調,先懂做人,懂傳統的根,再來創新才不會亂。」
他曾受邀到國際美食展表演,原本只排45分鐘,最後主持人乾脆請他一整天站台。觀眾看著他像變魔術般的技法,都讚嘆不已。「因為這是可以吃、可以玩的藝術,也是文化的根。」

施教鏞在工作室裡示範捏麵,一邊講故事,一邊笑談做人哲學。施教鏞示範捏麵,一邊講故事,一邊笑談做人哲學。(廖儷芬/攝影)
施教鏞出版過捏麵人繪本,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項工藝。施教鏞出版過捏麵人繪本,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項工藝。(廖儷芬/攝影)
雖然是傳統工藝師,施教鏞卻很樂於創新。雖然是傳統工藝師,施教鏞卻很樂於創新。(廖儷芬/攝影)

笑看天下 傳承不止
施教鏞說,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是送給李登輝的《笑看天下,大肚納福》。一個布袋仙,懷裡有蝙蝠鑽進去,象徵福氣滿滿。「那時候有人出價十七萬要買,我沒賣,因為這不只是藝術品,還有我對人生的理解。」
他也表示,年輕時候就能做出跟人一般高的捏麵人作品,像這尊孫悟空和海龍王,都算是他的經典創作之一。
如今,他仍每天在工作室裡示範捏麵,一邊講故事,一邊笑談做人哲學。他常對學生說:「捏麵人不只是手藝,還是做人做事的態度。先學會怎麼做人,才有資格學怎麼捏。」
曾到受邀到法國展演的他,願望是能夠再度踏上國際舞台,讓台灣傳統工藝延續下去。

施教鏞曾到受邀到法國展演的他,願望是能夠再度踏上國際舞台,讓台灣傳統工藝延續下去。施教鏞曾到受邀到法國展演的他,願望是能夠再度踏上國際舞台,讓台灣傳統工藝延續下去。(廖儷芬/攝影)
像這尊孫悟空,算是施教鏞的經典創作之一。像這尊孫悟空,算是施教鏞的經典創作之一。(廖儷芬/攝影)
延伸閱讀
詩入石心 董坐大師與二水硯情
2025年09月19日 | 1天前
福興鄉的風 福興鄉的人
2025年09月12日 | 8天前
傳統的香氣 土窯老火烘龍眼乾
2025年08月20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