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筆不歇,揮灑生命 蔡玉葉的藝術與日常

在彰化社頭的一間宅院內,午後的陽光透過窗戶斜射進來,照亮牆上一幅幅畫作:有柔和的色塊,有斑駁的線條,有濃淡交錯的肌理,她用畫筆刻下的生命印記。畫家蔡玉葉,年過八十,依舊每日對著畫布坐下。她常說:「要畫啊,我的感覺啦,就是人在這個世上,要回去,就是要留個東西……讓人看到就知道是我的作品。」
創作起點:從塗鴉到藝術
蔡玉葉回憶,因為年輕時候從事美髮、服飾、花店、婚紗禮服化妝的工作,「總會亂塗鴉」,那是種習慣,也是不自覺的留白。直到 2003 年,身體狀況頻繁住院,她決定把創作當作生活重心,真正投入藝術創作的行列。
她說,重拾畫筆的契機來自家裡的一條珠簾。那時,她因病長時間臥床,正好坐在沙發上望向客廳通往廚房的走道,珠簾在其中搖曳。「我就臨摹那條珠簾畫魚兒跳躍,那是我的第一件作品。」 她心裡一驚:「我還會畫。」那一刻如同打開了一扇門。
若追本溯源,其實她從年輕就嘗試與眾不同。在她和先生定居彰化、在員林開設服飾與美容店後,她便把生活與美的追求結合。到了中年歲月,創作成為她精神的一處避風港。
蔡玉葉後來在一次昏厥醒來後,更加確定「畫畫」將成為她的使命。
藝術風格:自然、自由
談起風格與理念,她總微笑搖頭:「談不上什麼風格,如果真要說,應該屬於自由派的罷吧!」平日她喜歡往山上、海邊去走走,那是她尋求靈感的方式,也是釋放壓力的途徑。
她的畫作多被形容「注重內在與紋理肌理,在無為與無求之間彰顯心境」;在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感召下,她在筆觸中追求一種「生命的圓融」。
她也坦言,年輕時做服飾、美容行業,一直想與別人不一樣;所以在創作上,她也力求「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蔡玉葉的畫」。這追求特色的渴望,在她的每一筆色彩結構裡隱約可見。
她認為,藝術與生活是無法分割的。衣食住行裡每個選擇都是審美的體現。她笑說:「每個人穿衣服的喜好就是一種藝術的展現。」
展覽、國際經驗與藝術家的孤獨
蔡玉葉的作品曾於 2009 年在彰化舉行首展,對外界敞開檢驗,也意外地獲得肯定。她將作品帶到國際舞台,也曾於韓國展出得獎、義大利參展。參與國外展覽不只是榮耀,更讓她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創作者與他們的作品視野。
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日本女畫家──田中惠美。這位藝術家常年一人四處參展,寂寞卻堅持。從她身上,蔡玉葉看見藝術家的孤寂與執著。
她也提到,台灣藝術家在國際平台的優勢在於「敢嚐試、無拘束、勇於創新」,但很多人卻因為經濟壓力而無法持續創作。「有潛力的藝術家常常因生活所迫放棄,從事藝術是相當燒錢的事。」她的感慨不無道理。很幸運的是,她四十年來遇到許多喜歡她畫作的收藏家,讓她能夠不斷的創作下去。不過她也提及,最早期的作品,她小心的收藏著,因為她要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記住自己畫的第一張,那種純粹和身心靈的滿足感。
創作與生活的交融
蔡玉葉生活中講究安靜與專注。即便出門走走,她也盡量避開假日人潮,選在平日獨自漫步。她和先生曾三次開車環島,看遍寶島的山河,那一路的風景也在她的心裡留下色彩記憶。
在創作時,她幾乎不受外界干擾。她笑說:「其他事物都由我先生處理,創作時沒有人干擾。」 正因為如此,她能保有內心的寧靜與專注。
當有人讚美她的作品時,她總回一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收藏家的認可,帶給她很大的鼓舞。她認為,那只是她的興趣,是一種已融入生活的樣貌。
傳承與未來的期許
對未來,她有她的願景。她最想留下的是──無論別人看到她的作品,或看到相似風格的創作,都能想到「蔡玉葉」這個人與她的畫。
她對年輕創作者說:「勇於創新,創造屬於你個人特色!」這句話,是她的經驗,也是她對後進的期待。
未來,她也希望能以公益捐贈的方式舉辦個展,把畫作回饋社會。她說,藝術不該只是自我的表達,也應有與社會連結的可能。
未完曲
蔡玉葉的故事,是一幅漸次鋪展的畫。從亂塗鴉到藝術創作,她用時間與堅持編織她的生命。她沒有顯赫的藝術背景,卻在病痛與困頓中將畫筆拉回手中。她的風格不屬於某一派系,但她的一筆一劃都記得她的身影與信念。
年過八旬,她仍堅持說:「我要畫,因為我就是要畫。」這樣的語氣沒有浮誇,卻透著一股溫暖堅忍。她的作品、多年的展覽、國際交流,是她的足跡,也是她對生命的回應。
或許有一天,她離開了,畫布留下。那時,若有人看見那一筆線條,能想起她──蔡玉葉,能想到那份從生活走來的自由、素樸與勇氣,這就是她最想留下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