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起床吃零食 妙齡女患「夜食症」

25歲王小姐,生活節奏緊湊、工作環境高壓,白天常感到胸悶、沒食慾,下班後則報復性大吃大喝宣洩情緒,有時晚餐後還會吃零食「續攤」,甚至出現「夜食」——睡到一半醒來再吃一頓消夜的現象。
體重攀升讓她更焦慮,嘗試早睡、抑制夜食等方法卻難以改善,最後求診身心科,檢查確診為「夜食症」(night eating disorder)。
夜食症是進食障礙的一種
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指出,夜食症是一種涉及飲食與睡眠節律錯亂的進食障礙,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當一個人每天25%以上熱量攝取發生在晚餐後,甚至半夜醒來進食(至少每週兩次),排除某些睡前藥物引起的過度飲食行為,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就可能罹患夜食症。
夜食症盛行率為1~2%,背後成因隱藏壓力因子與情緒困擾。研究發現,夜食症患者常伴隨血清素與多巴胺系統功能異常,影響情緒與衝動控制,加上褪黑激素節律紊亂,使得夜晚飢餓感升高,睡前容易「嘴饞難耐」。此外,若日間進食不規律,或作息不正常,例如輪班工作、失眠等,都可能導致晚餐或夜間補償性過食行為。
透過吃,想把壓力嚼碎
許多患者在夜間進食並非真正「餓了」,而是藉由進食對抗焦慮與空虛。這些人常說「我知道現在不該吃,但不吃就更睡不著。」或「吃點東西,心情才會比較穩定。」反映出他們對壓力調節的無力,也顯示飲食行為與情緒早已糾纏不清。
臨床上,夜食症與非典型憂鬱症關係密切,患者白天情緒低落、動力不足,夜晚反而變得焦慮、渴望進食,長期下來不僅影響體重與代謝,更可能進一步拖垮睡眠品質、自我形象,甚至加重憂鬱症狀,陷入惡性循環迴圈。
夜食症治療三面向
治療夜食症並非只靠「少吃宵夜」這麼簡單,治療可從三面向著手。
一、藥物:使用抗憂鬱劑改善白天焦慮情緒與減少夜間進食衝動;也可透過調節生理時鐘褪黑激素類藥物幫助改善睡眠。
二、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患者認識自我情緒與進食習慣,修正錯誤觀念如「吃了才有安全感」或「不吃睡不著」;也能採取正念治療(Mindfulness-based Therapy)學習專注當下,覺察身體飢餓訊號,減少衝動飲食。
三、重建營養與生活型態:規律三餐、均衡營養、增加日間活動量、晒太陽、建立良好睡眠習慣,都能幫助身體重新找回節律,逐步擺脫「半夜被食物叫醒」的循環。
——轉載自「名日文化」 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