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廠布局太空產品 進軍美國

2023年10月,亞馬遜公司為旗下寬頻網路衛星計畫古柏(Kuiper),發射第一批衛星。(亞馬遜提供)
2023年10月,亞馬遜公司為旗下寬頻網路衛星計畫古柏(Kuiper),發射第一批衛星。(亞馬遜提供)

文/記者侯駿霖

全球太空產業成長迅速,台灣廠商正積極布局產品線,進軍美國市場。專家認為,台灣發展太空科技,不但能滿足國家防衛的需求,也為台灣經濟帶來新的動力,目前台廠製造的衛星天線、射頻元件及專用電腦等,都受到不少國際訂單的青睞。

國家安全與太空戰略高度相關,近年各國持續擴大太空產業的投資力道。根據國科會統計,2022年台灣太空產業產值為2,158億元,2025年力拚3千億元,目標在2029年衝上兆元規模。

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指出,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衛星市場,預計2027年將有高達4至5萬顆低軌衛星在軌道運行,成長非常快速,為台灣廠商提供巨大商機。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資料照。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資料照。(記者宋碧龍/攝影)

台廠爭取成為太空零件供應商

針對台灣太空發展策略,蘇紫雲表示,台灣進軍美國市場策略主要有三大方向,首先,關鍵零組件與供應鏈的整合,許多台廠積極參與如「SATELLITE 2025」等國際衛星展覽會,展示太空無線射頻、電子裝備等領域的生產能力,爭取成為美國太空企業的零組件供應商。

蘇紫雲說,例如穩懋半導體的氮化鎵晶片在低軌衛星網路天線上極具優勢,仁寶電腦也將其製造能力延伸到太空等級的耐輻射電腦。他說,這顯示台灣企業正在透過擴大產品線方式,積極搶攻太空市場。

第二,加入大型系統聯合製造,蘇紫雲表示,台灣持續尋求與美國大型衛星營運商合作,這種模式可以加速讓台灣加入整體系統的製造,透過國際合作加速產業發展、掌握相關技術;第三,發展火箭自主發射能力與自身的低軌通訊衛星系統,初期可以先「部分外購、部分自主」生產,以強化台灣國防。

推台版星鏈 避免通訊遭中斷

俄烏戰爭打響美國太空服務公司SpaceX「星鏈」名號,從2019年首次發射至今,已超過6千顆衛星升空、覆蓋逾100個國家。

不過,《華爾街日報》報導,SpaceX創辦人馬斯克過去在《金融時報》稱,中國可以在台灣設立特別行政區,解決台海問題,引發台灣政府人士的不信任。

台灣開始積極與低軌衛星二哥、英商OneWeb合作,其發射的600多顆低軌衛星,訊號已覆蓋台灣全島;我國另與亞馬遜(Amazon)寬頻網路衛星計畫「古柏」(Kuiper)積極洽談合作,其計畫建立3千多顆衛星組成的網路,盼與星鏈一較高下,但距離服務成熟仍需數年時間。台灣也在推動台版星鏈,預計2027年發射首顆B5G低軌通訊衛星。

蘇紫雲認為,太空公司如果過去有親中言論、態度經常飄移,可能會讓政府有更多國安考量,避免台灣通訊遭到中斷,而關鍵還是要發展自主的低軌通訊衛星。他說,台灣太空領域才剛起步、但不嫌晚,甚至有機會成為台灣廠商獲利成長的新引擎。

台灣太空新創搶進美國市場

台灣也有新創公司想搶攻太空商機,「張量科技」過去在經濟部支持下,赴美國華府參加SATELLITE 2025國際衛星展,運用太空三軸球型馬達技術,可將重量減輕80%,並再次於美國商務部主辦的「2025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新創競賽活動SelectUSA Tech獲獎。

張量科技共同創辦人張永承對《大紀元時報》表示,衛星輕量化很受到美國重視,「過去必須要裝4顆馬達,現在透過公司技術只須裝1顆馬達」,隨著衛星維生系統的減壓,就能擺放更多具商業價值的儀器,例如照相機、通訊設備等,經換算至少省下200萬元的成本。

由於美國衛星市場全球居首,張永承透露,公司正考慮在美國加州、西雅圖或德州設立營運據點,透過此次SelectUSA與當地政府深入洽談,了解各地政策及輔導資源後,將有助於減少落地時的陣痛期。

張永承指出,目前客戶主要在亞洲及歐洲市場,未來若與美國指標性客戶合作,將有助於公司營運發展。他說,尤其歐美國家不使用紅色供應鏈的衛星模組,這是台灣產業切入國際市場的大好機會。◇

延伸閱讀
歌唱練吞嚥肌 改善長輩嗆咳
2025年06月19日 | 17天前
孩子牙齒黑黑 蛀牙還是染色?
2025年06月27日 | 9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