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潔癖到強迫症 當完美成為枷鎖

強迫症患者眼裡容不下一根髮絲,地板要一塵不染。(123RF)
強迫症患者眼裡容不下一根髮絲,地板要一塵不染。(123RF)

文/張嵐淨

你是否曾經發現有的人非常注重乾淨甚至被稱為潔癖,而那種愛乾淨的程度到讓人佩服,不過若「清潔」成為焦慮來源、甚至干擾生活,可能就不只是單純的潔癖。

 一名年近六旬的家庭主婦A君,長年陷入莫名焦慮與失眠。她每天最耗時的事,不是煮飯或打掃,是「檢查家中地板是否有落髮」。即使剛檢查過、確定地板乾淨,幾分鐘後仍忍不住再度查看,反覆十多次才罷休。甚至外出買菜途中,也會突然折返家中再次檢查。

外人認為她是「潔癖」,但實際上除了地板一塵不染外,家中其他地方反而因為她沒空整理而雜亂不堪。

「潔癖」與「強迫症」一線之隔

「潔癖」與「強迫症」,雖然兩者都與清潔有關,但本質上卻截然不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主任楊逸鴻提醒,所謂的「潔癖」有時其實是強迫症或強迫人格的表現,兩者雖名稱相似,實際上卻是不同的心理狀態與治療方向。

什麼是強迫症?當你發現自己不斷重複無意義且無法控制的行為,已造成困擾或時間浪費的動作,可能就是強迫症!

楊逸鴻說明,強迫症患者常出現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即明知不合理、卻無法停止的念頭或動作。若症狀造成生活困擾,建議接受治療。

平衡,從放下開始

楊逸鴻表示,過去治療以心理諮商為主,效果有限;隨著精神科藥物進步,現今多採用抗憂鬱劑為主的藥物治療,有時輔以抗焦慮或抗精神病藥,效果良好。大多數患者經一年穩定治療後,大腦功能可恢復平衡,並逐步停藥。

醫師提醒,強迫相關問題並非意志薄弱或「太愛乾淨」,而是大腦功能暫時失衡的表現。他強調,潔淨與秩序本身沒錯,但當它變成壓力,就需要學習適度放手。在專業治療與家人理解的支持下,多數患者都能恢復平衡、重新找回自在的生活。◇

延伸閱讀
中共徵收房東稅 窮人或被趕出城市
2025年08月14日 | 3個月前
依賴抗憂鬱藥 可能忽略長期風險
2025年04月09日 | 7個月前
提升學習力、拋開焦慮 關鍵在運動!
2025年05月04日 | 6個月前
焦慮症的生理回饋治療
2025年04月23日 | 6個月前
走出強迫症 拒絕活在內心儀式
2025年04月29日 | 6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