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心得】轉變,來自被接住的理解
〈走出強迫症,拒絕活在內心儀式〉一文出自《大紀元時報》副刊B2「健康養生」版。內容講述33歲的張先生,從高中起就被強迫性思考和行為困擾多年,反覆鎖門、固定數字儀式、對某些念頭過度罪惡,因此他放棄工作、社交退縮、生活漸趨封閉。
曾以為自己只是太敏感又愛鑽牛角尖,直到某次看見網路衛教文章,才意識到「這可能是病」張先生確診強迫症,回診時會做出一些行為,直到他看到別人也有類似行為,才稍微安心,原來自己並不孤單。裡面內容除了舉張先生的例子,還有說明了強迫症不是強迫性人格的一種,而是一種精神健康問題。其特徵有強迫性思考及強迫性行為,這些行為可以暫時紓解焦慮,但會形成惡性循環,干擾日常生活。
我曾以為強迫症只是會一定要堅持做某件事,靠意志力就可以治療而已,但看了這篇文章才發現,治療不只靠意志力這麼簡單,需要的是被身邊的人理解、接納。
然而,所謂的理解、接納並不是去滿足患者的要求,跟著他一起做,雖然這樣可能可以暫時緩解,但只會加深日後的症狀罷了,所以我認為應該做的是「理解、接納但不跟著執行」,必須要先讓患者逐步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也要讓他們學會如何與念頭共處,才能更好的不被這些行為困擾。
我從這篇文章中體會到,原來這些患者也因「強迫症」感到無奈與困擾及自我懷疑,每一位患者的感受與故事都值得被聆聽和包容,不該被視為個人軟弱的表現,而強迫症這個病症,也是可以被了解、治療的精神健康議題。
張先生的例子讓我知道了強迫症造成的不便,也讓我知道了不應該認為他們是「想太多」、「很龜毛」等。因為有時候連他們也都控制不了,他們需要的從來不是無謂的關心,而是真誠的理解與陪伴,這才能促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畢竟有時別人看不見的痛苦,比身體上的病痛更難熬。
我希望我下次看見有這種病症的人,不要在旁漠不關心,而是能理解患者的無力與恐懼,並耐心陪伴他們的治療過程。此外,由這則文章,我也了解到看待他人的行為,不能只憑表象就給予標籤化,而應細膩的聆聽與設身處地的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