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強迫症 拒絕活在內心儀式

強迫症患者學會與念頭共處,走出恐懼的無力感。(123RF)
強迫症患者學會與念頭共處,走出恐懼的無力感。(123RF)

文/記者李郁玫

33歲的張先生,從高中起就被強迫性思考和行為困擾多年,反覆鎖門、固定數字儀式、對某些念頭過度罪惡,因此他放棄工作、社交退縮、生活漸趨封閉。曾以為自己只是太敏感又愛鑽牛角尖,直到某次看見網路衛教文章,才意識到「這可能是病」。

張先生確診強迫症,回診時會在診間門口踟躕許久,才踏進門去,接著反覆確認門鎖是否鎖好;他也會在候診區,不時環顧四周,手心因緊張而滲出汗珠。直到他看見一位年輕女子口中默念話語,還有一位中年男子不斷的整理襯衫袖口,他才稍微安心,原來自己並不孤單。

強迫症不是強迫性人格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唐守志說,「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種精神健康問題,患者的特徵是反覆出現令人苦惱的念頭(強迫性思考)和重複行為(強迫性行為)。雖然這些行為可以暫時紓解焦慮,卻會形成惡性循環,干擾日常生活。

強迫症盛行率約占1~2%,通常在青少年時期開始發病,可能隨著內外壓力變化而起伏;與之相似但不同的「強迫性人格疾患」,是一種人格特質障礙,常見於2~7%的人口中,特徵包括過度完美、固執、無法放鬆、有工作狂傾向等。

不過,此兩種疾患在臨床上約有30~40%的共病率。強迫症患者可能同時具有強迫性人格特質,使得治療更具挑戰;如果未及時處理,強迫症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和人際關係,造成個體陷入長期苦痛之中。

要理解患者行為意義

唐守志說明,強迫症不是單靠意志力就能克服,還涉及大腦某些區域與血清素系統的功能異常,並且也與內在潛意識衝突有關。

治療強迫症的不只是消除症狀,還要去了解症狀對患者的意義,因為患者並非意志薄弱,也不是道德失常,而是需要正確的診斷和協助。

北市聯松德院區成立「強迫症特別門診」採用「五全治療模式」全隊、全人、全家、全社區、全程,提供一條溫柔而堅定的陪伴之路。

不只症狀,更是生命歷程

不將人的行為化約為症狀,而是理解其獨特生命故事。強迫行為背後,往往有深層的不安、恐懼和控制需求;因此通過精神動力觀點,從患者的成長歷程、人際關係和內在衝突出發,協助建立意義目標和治療動機,並非只追求「消除症狀」,更要追求「重建生活」的能力。

上述案例張先生在治療中,逐步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人格特質與焦慮反應如何互相影響,也學會與念頭共處,不再通過儀式麻痺自己,重新拾起與家人的連結。

張先生說,自己不再只是與「恐懼」打仗,而是學會慢慢的問自己,到底想怎樣生活。

家屬參與,重建支持系統

強迫症患者的行為經常對家庭造成困擾與困惑。許多家屬在無意中進行過度協助,反而鞏固了強迫行為,這種現象稱為「家庭調適」(Family Accommodation)。

為此,醫療團隊提供家屬衛教、家庭諮詢和互動調整訓練,協助親人從「共病」無力感中走出,轉為穩定而溫柔的支持力量。

許多強迫症患者失去社交、自信和生活節奏,所以醫療團隊與社區合作,從生活技能、工作培力、藝術活動到心理支持,幫助強迫症患者重新定位自我角色,活在真實社區中,而非只活在內心的儀式中。

轉變,來自被接住的理解

上述案例張先生從一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瘋了」,到後來坦然說出「我有強迫症,正在接受治療」,他的轉變不只來自藥物或技術,更來自被理解和被接住的經驗。

他在團體治療中,與其他病友分享:「以前我一直以為,只有我這麼怪;原來我們都一樣,也都值得被幫助。」

唐守志補充說,醫療團隊相信,每一位患者的故事都值得被細膩聆聽。強迫症不該被視為個人軟弱的表現,它是可以被了解、被治療的精神健康議題。◇

醫療團隊提供家屬衛教、家庭諮詢和互動調整訓練,協助親人從「共病」無力感中走出,轉為穩定而溫柔的支持力量。(123RF)醫療團隊提供家屬衛教、家庭諮詢和互動調整訓練,協助親人從「共病」無力感中走出,轉為穩定而溫柔的支持力量。(123RF)

延伸閱讀
未來一週兩鋒面接力 留意午後雷雨
2025年05月04日 | 6個月前
台美貿易談判傳好消息 台幣狂升
2025年05月04日 | 6個月前
拼多多旗下Temu 停止從中國發貨輸美
2025年05月04日 | 6個月前
桃園市人口攀升 37國中小總量管制
2025年05月04日 | 6個月前
發酵乳克菲爾 比益生菌補充劑更有效
2025年04月17日 | 7個月前
空難主角黑盒子 記錄飛機哪些資料?
2025年04月18日 | 7個月前
最大化利用 鋁箔紙7個妙用
2024年11月10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