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有殼代價 5成扛房貸

房價轉跌、房貸壓力連2季下滑,但上班族購屋壓力減輕了嗎?1111人力銀行調查指出,50.9%上班族每月須幫自己或家人繳交房貸,平均金額為3萬2,335元,占這次受訪者平均月薪(4萬8,300元)的6成5。
再觀察上班族房貸壓力指數整體平均為6.3,購屋能力明顯吃緊,更有高達4成7上班族的房貸壓力指數落在7以上(滿分10)。
調查顯示,上班族最痛苦的購屋壓力來源包括,房價過高占69.8%、房貸壓力大占60.9%、頭期款不足占36.7%以及房貸利率太高占32.1%。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曾仲葳說,雖然2025年第1季全國中位數房價從1,028萬元降至1千萬元,家戶所得也從95.56萬元增至97.67萬元,即便政府推動青年安心成家貸款及各式補貼方案,還是難解上班族購屋壓力。
她表示,根據內政部公布2025年第1季全國房價所得比為9.68倍,代表一般家庭如果不吃不喝,需花近10年所得,才能買得起一間房,而在六都中,以臺北市壓力最大,本季房價所得比高達15.57倍。
調查也揭示,8成2上班族不諱言房貸影響生活品質,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採取縮衣節食咬牙苦撐(57.5%)、購屋前控制房貸在收入的占比(41.2%)、要求另一半分攤(32.1%)、努力兼職(30.7%)、撐不下去就拋售(13.6%)。
3成9不買房擔心付不起
38.6%目前傾向不買房的上班族則認為,薪水無法支付貸款占57.8%、擔心房貸影響生活品質占32.3%、不想一輩子成為屋奴占25.5%、等房價下跌占21.8%以及存不到頭期款占20.2%等。
進一步觀察上班族購屋行為發現,平均首購年齡落在37歲。在購屋過程中,會考量的因素依序是購屋總價(74.6%)、生活機能(65.7%)、環境地段(54.1%)、屋齡屋況(47.9%)、貸款成數(40.4%)。
曾仲葳指出,面對高房價時代,上班族的可支配所得,已不足以應付動輒上千萬的購屋總價,「買得起」比「住得好」更迫切,尤其房價節節上升、頭期款難以存夠的情況下,購屋總價幾乎等同能否躋身有殼族的關鍵。上班族購屋地點往往鄰近捷運、公車、商圈或學區優先,環境地段仍是影響房價的主要因素。
根據1111調查指出,上班族認為合理的可負擔購屋總價平均是930萬,而可負擔頭期款為161萬,房貸合理年限則是21.8年。進一步問及購屋的意義?結果顯示,有自己的生活空間(70.2%)、不擔心老了居無定所(57.5%)、置產/收租/投資(25.5%)、安全感有底氣(24.6%)以及保值/增值(22.9%)。
曾仲葳表示,上班族的購屋決策已由夢想轉向務實,從想住哪裡變成能買哪裡,當受薪階層只能望屋興嘆的同時,也意味著中產階級的迅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