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巨人養成日常 學習貝多芬5作息

德國作曲家兼鋼琴家貝多芬,在西方音樂從古典時期邁向浪漫時期的過程中,他的創新且感人至深的交響曲、奏鳴曲與四重奏,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一邊與每況愈下的耳聾對抗的同時,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一邊拓展音樂的可能性,甚至在聽力喪失後,仍創作了一些最偉大的作品;並且,他還是史上首位不受宮廷贊助的自由作曲家。
貝多芬所有不可思議的成就,都是由高度自律與日常規律所堆疊出來的。對我們這些不具備天賦的人來說,想取得成功,就更要重視紀律和規律了。
以下介紹貝多芬5項日常習慣,可以考慮將它們融入自己的日常作息中。
有儀式感的晨起
「一日之計在於晨」,沒有比早起更好的習慣了。貝多芬多半於清晨6時起床,在黎明之前開啟新的一天。精確的數出60顆咖啡豆,作為他一大早的提神飲品,是他的晨間儀式之一。這種一絲不苟的過程,很可能是一種心理熱身,也是一種創作前的儀式;當然,節儉也是他的考量。
立即投入工作
按照慣例喝完咖啡後,此時約6時半,貝多芬會坐到他的胡桃木貼皮書桌前開始作曲。與多數人一樣,貝多芬一天中最有生產力的時段也是早上,他不允許任何瑣事來干擾,幾乎將整個白天都投注於創作之中,通常會一路持續到下午2時半左右。
安排策略性休息
貝多芬在工作時段中也會安排休息。除了在中午吃一頓大餐(經常和客人一起用餐),他還有一些獨特的做法來幫助清理思緒並激發新靈感:他會站在盥洗臺前,一邊將一大壺水澆在手上,一邊大聲哼著曲子或唱歌,冥想他正在進行的作品;他還會以短程散步激發創造力。
定期運動
除了用短程散步稍作休息外,貝多芬還會在傍晚進行一段充滿活力的長程散步,有時會持續數個小時。他會隨身帶著鉛筆和樂譜紙,以防靈感突然湧現。
貝多芬將這些記錄在他的草稿本中,其中一些保存至今。這些紀錄也體現了他對音樂作品的精雕細琢,有時甚至一首曲子會花上數年,直到他認為作品真正完成為止。如《第5號交響曲》1804年開始創作,直到1808年才出版。
保持社交生活
經過數小時的工作、運動和腦力激盪後,貝多芬會透過社交或參加音樂會來放鬆自己。他經常在晚上光顧最喜歡的酒館、旅館、餐廳和咖啡廳,與朋友邊喝啤酒、抽煙斗邊聊天。
在一次活動中,奧地利官員愛德華‧克洛森(Eduard Klosson)為貝多芬做了一次素描,他靠在椅子上,臉上帶著疑惑的表情,嘴裡叼著一根又長又細的煙斗。
冬天時,貝多芬多半待在家裡看書。與許多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不同,貝多芬並不會讓自己過度勞累,他通常晚上10時就上床睡覺了。
COVID-19(中共病毒、武漢肺炎)期間,獨立音樂人瑪麗‧史賓德(Mary Spender)曾嘗試以貝多芬的作息生活了一段時間,她指出,「以貝多芬的方式學習與工作,使我認識到過程很重要,所以你最好盡早開始。要持續創作並不斷提升,就需要紀律與持之以恆,你必須每天上場並且完成工作。」
若想成功,就得從日復一日的努力開始,透過不斷的打磨,原石方能被淬鍊與拋光成閃耀的寶石。這個中道理,貝多芬最懂。
原文「Beethoven's Daily Routine: 5 Practices That Helped Make Him a Musical Tita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