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險增 跨國科技業紛紛撤生產鏈、研發重心

近年包含亞馬遜等歐美科技企業陸續調整中國戰略。圖為亞馬遜的倉庫示意圖。(Scott Olson/Getty Images)
近年包含亞馬遜等歐美科技企業陸續調整中國戰略。圖為亞馬遜的倉庫示意圖。(Scott Olson/Getty Images)

【記者邢度/綜合報導】

近日全球知名電腦周邊設備製造商羅技(Logitech)宣布,預計2025年底前銷往美國市場的中國生產比率,將從目前大約40%下降至10%。這反映出越來越多外國科技企業正因為中國嚴峻的經營環境,選擇撤離或縮減在中國的業務。

近日羅技公司的執行長法貝爾(Hanneke Faber)表示,該公司正加速將銷往美國市場的生產線遷出中國,以應對美國重新對中國加徵的高額關稅。預計到2025年底,羅技在中國製造、銷往美國的產品比率將下降至大約10%。

深圳一名外國科技公司工程師宗翰林向《大紀元》透露,許多外資科技企業正感受到來自政府層層疊疊的技術要求,壓力越來越大,「我一個朋友說,他服務的公司最初到深圳的時候,被當局要求配合所謂的技術交流項目、提供核心技術資料,甚至是口頭指令。如果不配合,可能會影響審批、市場准入或經營便利。」

曾經擔任深圳外資企業管理層的黃先生指出,自2019年以來中共政府推動外資企業設立黨支部和工會,使許多企業擔憂技術洩露和政治風險,「有關當局的『以市場換技術』政策削弱了企業創新動力,除國家重點扶持的企業,例如華為、大疆外,其他外企生存艱難。」

另一方面,為應對美國及西方的科技封鎖,中國部分民營科技公司自2023年開始遷出中國。不少依賴半導體元件的製造企業,因為難以在中國穩定獲得西方的技術和晶片,紛紛將生產線轉移到印度等國,尋求一線生機。

隱性成本高昂 技術恐被竊取

近年多家跨國科技企業也陸續調整中國戰略。2025年上半年新思科技(Synopsys)停止對中國市場的半導體設計軟體的銷售與服務;亞馬遜關閉上海人工智慧研發實驗室;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Intel等多家美國和歐洲半導體設備企業,正將部分製造環節轉移至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地。

對此,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的退休教師陳曉華(化名)指出,中共長期推行「以市場換技術」政策,隱性成本高昂,外資企業擔憂技術被竊取,不願增加研發投入。

2023年中共新修訂生效的《反間諜法》大幅度拓寬了國家安全的定義,不僅讓外資企業的成本飆升,也使員工的安全感驟降。近年來多起在中國外資企業的員工被指涉及「洩密」或「間諜」活動,導致不安全感大增。

北京某國際關係專家莊悅然(化名)告訴《大紀元》,中共頻繁的反間諜宣傳和執法使外資企業的恐懼加深,「不少公司投入大量資源用於加強內部監控與培訓,進一步推高經營成本,促使撤離趨勢加快。」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主權安全」和「國家安全」的緊迫性,未來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將面臨更嚴苛的監管環境。中國業內人士認為,這種高度敏感的政治環境和政策不確定性使外資企業的經營環境更加艱難。

多重不利因素 加速製造外遷

總體來看,在貿易摩擦、技術限制、監管壓力和政治風險等多重因素下,在中國的外資科技企業紛紛選擇調整戰略,轉移生產鏈和研發重心,進一步加速中國製造業的外遷趨勢。

北京大學學者劉先生認為,中共不斷強化監管和控制外資企業,推出許多限制性政策,加劇了市場不確定性和經營風險;「以市場換技術」策略表面上鼓勵技術合作,實質是變相要求外資企業無償轉讓核心技術,嚴重侵蝕企業的智慧財產權;《反間諜法》等法律的擴大解讀導致外資企業在符合法規和資訊安全方面面臨極大壓力,員工可能因為無意間的操作而被指控為「間諜」,嚴重打擊了企業信心和投資意願。

他還表示,當局強制在企業內部建立黨組織和工會,加劇了企業對政治干預的擔憂,所以不得不重新評估在中國的長期發展戰略。正是因為這些制度性障礙和政治風險的疊加影響下,使外資科技企業紛紛選擇撤離或轉移生產地。◇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