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關稅20%沒那麼嚴重 專家:適用範圍不到三成

美國公布對台灣關稅稅率為20%,高於日本、韓國15%。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表示,台灣的20%關稅其實沒那麼嚴重,適用範圍不到三成,而美方即將公布的「232條款」調查,才是真正足以撼動台灣經濟的「大魔王」。
美國1日公布新一波的全球對等關稅行政命令,其中對台灣關稅稅率為20%,雖然較4月公布的32%低,但仍高於日、韓的15%。總統賴清德隨即召開記者會,強調美國公布的對台20%關稅僅為「暫時性稅率」,目前台美關稅談判已完成技術性磋商,預計很快就能確定台灣最終關稅稅率。
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表示,川普關稅有兩種,一是3月最先宣布的「產業別關稅」,主要針對鋼鐵與鋁、汽車與零組件、晶片、藥品等四個產業族群;第二種關稅是「國家別關稅」,主要與該國對美國的順差程度連結。
首先產業別關稅,吳嘉隆表示,這四個產業屬於戰略級別,一旦戰爭爆發再進口會來不及,所以美國堅持要在本土建立這些產業及完整的供應鏈。不再搞全球化與國際分工那一套邏輯,而是要求戰略產業的供應鏈要在地化。
第二種是國家別關稅,吳嘉隆說,美國要消除貿易逆差,解決貿易失衡問題,不管是用什麼辦法解決問題,只要逆差程度高,關稅必然就會高,逆差下降關稅也會降下來,所以才叫做「對等關稅」。
台出口美國逾七成為產業別關稅
他表示,其實台灣對美國出口的產品,有超過七成以上適用的是產業別關稅,這次公布的20%為國家別關稅,適用範圍不到三成。
他表示,兩三年前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大約在150億美元,根本構不成問題,去年卻暴增到739億美元,超過七成以上是資通訊產品,特別是晶片、AI伺服器、通訊產品,原因是美國需求快速增加造成的,而這部分關稅適用於「232條款」,才是真正足以撼動台灣經濟的「大魔王」。
美國232條款來自1962年《貿易擴張法》(Trade Expansion Act)第232條,用來調查進口產品是否危害國家安全。這項調查由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負責,若產品被認定對美國構成威脅,總統可「無限上綱」的加徵關稅、限制進口量或採取其他措施保護美國。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7月27日表示,將於兩週內公布對半導體進口產品的「232條款」調查結果,也就是8月10日前這個攸關台灣經濟命脈的數字將會揭曉。
一旦調查結果公布後,美國總統需於90天內決定是否實施關稅,再經公告期後正式上路。市場研判,若川普政府於8月上旬公布結果,並迅速拍板,最快可能於9月中旬至10月初生效,留給各國協商的時間相當有限。
吳嘉隆表示,台灣在資通訊產品有一定競爭優勢,許多產品美國非向台灣購買不可。而美國關稅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台灣增加在美國投資,如果關稅太低,台灣去美國投資誘因就沒那麼高了。
他以首個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的英國為例,英國豪華汽車製造商勞斯萊斯,不僅製造汽車,也做飛機噴氣引擎,美國波音公司也是買家之一,如果美國對英國課高關稅,勞斯萊斯完全有能力把關稅轉嫁給美國客戶,等同於對波音公司課高關稅,所以美英最終達成10%的稅率。
吳嘉隆解釋,這種經濟學上所謂需求彈性很低的情況,美國客戶如果沒有替代來源,就是非買不可,那麼賣方就會有很強的談判地位,可以把關稅轉嫁給客戶。
「台積電恰好是這樣的情況,完全有能力維持原來美元報價,讓關稅由客戶去吸收」,吳嘉隆表示,這時對台積電或台灣晶片課稅,等同於對美國客戶課稅,坦白說沒必要。不過他也強調,如果美國太早承認這點,把對台灣的關稅降下來,台灣可能會減少對美國的投資承諾。所以美國其實是故意虛張聲勢,看台灣會不會像日本、韓國那樣,承諾對美國做重大投資。
美關稅陷兩難
吳嘉隆表示,其實美國的關稅已陷入兩難,一方面想用關稅逼迫外國企業到美國投資設廠,以便規避關稅,就這一點而言關稅不能定的太低;另一方面,美國需要的是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但這類產業完全有可能把關稅轉嫁給,讓美國客戶吸收關稅壓力。
他強調,想跟美國談判,就要稍安勿躁,慢慢跟美國磨,如果出現讓美國客戶來承受關稅壓力的情況,美國可能自己就會把關稅給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