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旅 學者促跨部會整合

國旅的高房價長期遭旅客詬病,雖然去年台灣國旅人次與支出均創下新高,卻有高達75%的國人選擇1日遊,如何讓旅客留宿成為迫切課題。觀光署將規劃平日住宿補助。學界與業界認為,補助只是短期刺激,國旅並非無潛力,跨部會整合以優化觀光建設、引導旅客回流將是關鍵。
據交通部統計,113年國旅旅遊人次達到2.22億人次,旅遊支出首次突破5千億元,雙雙創下新高。其中,國人平均旅遊天數為1.39天,創下近10年新低,而「當天來回無過夜」的1日遊比率占75%,年增3.7個百分點,顯示出輕旅行成為主流,如何讓旅客留宿成為課題。
為協助旅宿業拓展客源,觀光署長陳玉秀日前表示,將針對國旅規劃包括推動住宿補助方案,預計明年推出,藉此鼓勵平日出遊。
旅遊業:應重視建設與價值
對此,中華民國觀光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祕書長卓倩慧接受《大紀元時報》訪問時指出,砸錢補助國旅只是短期刺激,而非長期引客的有效政策。過去疫情期間,政府補助國人出遊或補助業者辦理培訓課程以協助升級或轉型,都是當時需要的政策方向,目前新南向政策也持續補助東南亞團體旅客來台,但業者也會擔心,經費用罄之後,「是否旅客就不來了」?
卓倩慧認為,國際地緣政治不確定性高,美國對等關稅政策也可能影響民生,衝擊民眾收入,一旦收入減少,出遊等娛樂消費往往是最容易先被省下的支出,所以政府應思考,如何建設或整治國內風景區,設法促使旅客主動回流。
她舉例,新加坡對觀光建設非常積極,幾乎是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包含風景區優化或翻新、港口建設等,因此吸引很多台灣旅客前往。反觀台灣,政府沒有好好利用疫情空窗期開發新的景點或建設,仍然只是日月潭、阿里山等。
國旅最常被詬病的不只是高房價,很多民眾認為,老街都是一個樣,同質性太高,景點之間交通不方便等。卓倩慧坦言,這些問題「環環相扣」,因為旅客出國能看到與台灣不同的風景及文化,那種驚喜跟滿足感會提升附加價值,玩得盡興,CP值就高了。
反觀國旅,一成不變、缺少附加價值時,旅客就容易計較住宿費跟餐費等是否值得。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政府也應思考,如何將觀光場域改造成對高齡者更友善的旅遊環境。
學者:關鍵是引導旅客回流
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系副教授黃正聰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目前旅宿業的住宿率大約48%~49%,僅較疫情前下跌2%,不算太差,主因國人的國旅總次數比疫前大幅成長三成,暫時填補來台旅客減少400萬人次的缺口。在維持現況下,若能讓國際旅客回流至疫情前的九成,有望為旅宿業帶來顯著獲利。
黃正聰指出,雖然台灣有觀光立國的願景,卻缺乏重要的觀光政策,且跨部會整合不足,發展觀光不應只靠觀光署,各部會必須具有發展觀光為目的的共識,例如日本開放聘用外籍勞工,擔任遊樂園區工作人員或旅宿業服務人員,甚至向台灣年輕人徵才,體現出政策彈性;交通部分,資訊整合對觀光客很重要,但台灣連使用同一套系統來查詢高鐵跟臺鐵都做不到,更何況要整合到地方資訊,這些都涉及跨部會協調。
針對平日補助,黃正聰認為,外界總認為台灣旅宿價格偏高,但據他透過訂房平台比較亞洲國家的房價,台灣五星級酒店的房價不僅低於新加坡、日本、港澳,也低於韓國、泰國及印尼,但因為民眾大多利用週休二日,集中在週六、日出遊及訂房,自然會覺得房價很高。
黃正聰說,這類補助政策有助於提供誘因,假設政府補助1千元,可以降低約1/3住宿費,若旅客覺得划算,就願意利用特休在平日出遊,增加旅宿業者平日的營收,短期來說,可能促使國人減少一次出國旅遊而改為國旅。
據統計,去年國人出國總次數達到1,685萬旅次,已恢復至疫情前的九成九,旅遊總支出(含機票)約9,358億元,較疫前成長一成五。黃正聰表示,若能透過補助等方式促使其中1、200萬出國旅次轉為國旅,就能把近1千億元的觀光財留在國內,對於幫助國旅有巨大實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