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車電市場分裂兩陣營 台灣供應鏈具戰略地位

全球車電產業正受地緣政治與人工智慧(AI)應用推動,逐漸形成「中國」與「非中國」兩大陣營。台灣車輛研究測試中心董事長王正健1日指出,歐美車廠在選擇合作對象時,越來越重視供應鏈安全與專利保護,台灣將成為具戰略地位的合作夥伴。
經濟部推動成立的「AI Automotive產業大聯盟」1日正式啟動,由台灣車輛移動研發聯盟(TARC)與電電公會(TEEMA)簽署合作協議,聚焦智慧座艙、自動駕駛與車聯網三大應用,目標搶攻兆元商機。
全球車電受AI影響,產業正處於關鍵轉折點,根據國際研究機構Precedence Research調查顯示,AI在車電領域的市場規模,將以年均複合成長率30%的速度增長,預估2025年突破50億美元,2035年上看500億美元。
王正健表示,台灣過去20年累積電動車平台與自動駕駛技術,如今AI應用進一步要求跨領域合作。他分析,全球車電市場逐漸形成「中國」與「非中國」兩大陣營,歐美車廠在選擇合作對象時,更看重供應鏈安全與專利保護,台灣非紅供應鏈具備戰略地位,有望成為國際合作對象。
王正健預估,台灣車電產值將從去年新台幣5千億元,在2029年挑戰9千億元,並朝兆元規模邁進。他認為,這波成長不僅來自於電動車普及,未來智慧化與自動化系統的大量應用,是台灣應持續深耕的新興產業。
儘管近期電動車市場成長放緩,部分專家認為電動化大趨勢不變,產業焦點正逐漸轉向智慧座艙、車聯網與自動駕駛。工研院機械所所長張禎元指出,若台灣結合半導體硬體優勢與ICT(資通訊)軟體能量,未來有機會在智慧車電形成強大的競爭利基。
張禎元認為,AI技術對於台灣車輛產業發展相當重要,透過生成式AI能模擬各種路況並快速判斷,提升駕駛與行人安全。他說,這是台灣未來行車的趨勢。
電電公會祕書長林全能則強調,AI車電大聯盟將朝「群聚能量」、「開創價值」與「鏈結國際」三大方向推進。電電公會不僅鎖定車電市場,未來也將延伸至AI機器人、無人機等應用領域,尋找下一個台灣「護國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