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AI無人載具 工研院籲建國家級計畫

面對AI無人載具快速起飛的全球趨勢,工研院於日前召開第14屆院士會議,以「布局台灣AI無人載具生態系」為題,從技術、產業到政策提出具體建議。與會院士一致認為,AI無人載具是台灣結合系統整合與場域應用優勢、不可錯過的產業浪潮,主張以「三路並進」為主軸,壯大生態系並強化國際定位。
會議指出,第一路是「聚焦領域與技術」。院士建議由工研院統籌全球市場調查,先在國內推動無人機、服務型機器人與水下載具等應用,延伸到智慧製造、醫療照護、巡檢等場景,並鎖定控制系統設計與整合,加快商用落地。為加速擴張,應優先支持具基礎能量的無人載具公司,整合材料、設備與跨域介接,由工研院橫向主導串聯,必要時結合跨國合作與全球資源。
第二路是「建構創新生態系」。院士們主張建立跨部會的「國家級計畫」,以10年為期規劃短、中、長期發展藍圖,同步制訂AI、通訊等國家級標準。AI生態的關鍵在於導入AI代理人,用以優化現場環境、提升效率,讓農場、醫院、工廠等運作更智慧。考量各國積極布建自主供應鏈,臺灣除鞏固供應鏈信任,也應往系統整合與規格制定走。
院士並建議,可運用主權基金,以創投思維投資或收購具訂規能力的海外公司,帶動國內產業升級。生態系的整合角色則由工研院居中協調,橫向串連部會與產業,讓國內成果成為外銷新動能。
第三路是「補強人才與基礎建設」。院士點出,AI與產業布局需要多元化人才,應從K-12到在職訓練全面強化,並以AI工具提升培訓效率。同時評估算力需求、強化電力韌性,檢視再生能源策略與智慧微電網應用,結合感測提升能效,為無人載具長期發展打底。
此外,院士們提醒,國家級計畫初期應兼顧「可快速產生效益的商用項目」與「面向全球競爭的先進項目」兩端;前者聚焦可即時導入製造鏈與服務場域,後者鎖定自駕車、智慧機械等高階系統。同時善用AI加速材料研發的特性,讓創新材料成為競逐無人載具市場的關鍵籌碼。
資料治理與安全也被列為門檻重點。院士建議自任務需求出發,建立資料空間與數位分身,完善功能安全與資安框架,並為中小企業設計「快速導入機制」,降低轉型門檻。資料治理與安全也被列為門檻重點。院士建議自任務需求出發,建立資料空間與數位分身,完善功能安全與資安框架,並為中小企業設計「快速導入機制」,降低轉型門檻。以醫療產業為例,臺灣市場規模與需求明確,可作為AI無人載具切入點之一;新創則需要天使資金與資本市場誘因,由工研院帶頭協助加速。院士也建議成立專責團隊服務「隱形冠軍」,並由工研院牽線大學與企業,共建AI資料庫與研發平台,推動技術真正落地、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