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理由規範豪宅貸款

中央銀行上週舉行第三季理監事會,不鬆綁房市管制措施。對於外界給予的房市控管建議,央行近期也做出回應。針對「放寬豪宅認定標準」,央行表示,信用資源宜優先提供給無自用住宅者,而非財力雄厚的高價住宅購買者。
部分人士主張,隨著房價上揚,央行應解除購置高價住宅貸款規定,或是提高高價住宅認定標準。
央行現行規範的高價住宅認定標準,是指成交價高於規範,台北市標準為7千萬元、新北市為6千萬元、其他縣市為4千萬元。
央行表示,規範高價住宅貸款基於兩理由,第一是高價住宅屬於小眾市場,價格高且波動大、流動性低且授信風險高,因此國際金融監理機關多要求銀行辦理高價住宅貸款時,適用較嚴格貸款條件;第二,隨著高價住宅價格上漲,比價效應帶動下,易推升周邊成屋價格。
高價宅占整體成交數不到2%
央行說,高價住宅認定標準是反映信用管制措施強弱的規範門檻,管制越緊,門檻越低,反之管制越鬆,門檻越高。此外,根據不動產實價登錄統計,近5年全國符合央行規範的高價住宅認定標準成交件數,占全體住宅成交件數比重皆低於2%。
央行強調,近年不動產業者推案小宅化,原因包含房價高漲,購屋者考量購屋負擔而縮小購屋面積,以及家庭結構變化,戶內人口越來越少,小面積住宅需求增加,並非央行管制高價住宅貸款所致。
未上市櫃建商 財務不夠透明
另外,近期部分建商資金週轉不靈,爆出財務危機,因而發生爛尾樓等情事,央行表示,少數財務體質脆弱的中小型建商,因過度操作槓桿,房屋銷售不佳、營建成本上升,或銀行授信緊縮等情況,可能發生資金鏈中斷致無法完工情形。
央行說,目前發生的爛尾樓案件是屬零星個案,未擴散影響整體房市及金融穩定。據統計,今年7月底,本國銀行建築貸款逾放比率為0.09%,顯示國銀對建商授信風險可控,不至於發生系統性風險。
央行直言,依照現行作法,建商若不是上市櫃公司,不需揭露財報,財務資訊不夠透明,購屋者難以確實了解建商的負債、現金流等財務資訊,為因應建商高度操作財務槓桿問題,未來宜強化建商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