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資金避中潮 李鍾熙:台灣創新受矚目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19日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美中競爭加劇,國際資金對涉及中國元素的投資日趨保守,反而讓台灣創新(指生技醫療方面的研發成果和新技術)更受關注。許多中國新創公司原本在美國設立實驗室並展開布局,如今經營困難,開始考慮將業務「切成兩半」,一半留在中國專攻當地市場,另一半面向國際。李鍾熙指出,這為台灣團隊帶來承接海外資產與人才的契機,「目前台灣面臨的確是機會比壓力多。」
「有China的 他們不太投資了」
李鍾熙說,從細胞治療、新藥研發到新型醫療技術,「台灣的機會更多」。他觀察到國際投資的新趨勢,「投資只要含有中國的元素,他們現在都不太投資了。歐美政府監管越來越嚴格,基金考量未來發展,盡量避免涉及中國。這就給台灣更多的機會,台灣的創新自然更受青睞。」
他進一步解釋,過去中國因人口與研究資源龐大,許多新創公司早在美國布局,但現在繼續經營變得困難,「切割」就成為解套做法:將公司一分為二,一個專攻中國市場,另一個面向其他國際市場。而因海外業務仍與中國相關,經營不易,業者往往願意出售或與新合作夥伴結盟。
李鍾熙認為,這正是台灣的切入點,可直接接手這些已在美國運作的實驗室與資產,「因為他們無法繼續經營,價值其實偏低,拆開後反而更容易各自找到資金。」
談到政府與業界對策,他強調首要是掌握資訊,「要了解外面有哪些資源。政府若要協助可以,但這比較難,通常還是得靠民間蒐集。」其次是投資布局,「國發基金或台杉可運用較大資源,趁機收購優質公司。」
生技是「科學的生意」
李鍾熙19日出席「2025環球商務論壇」,他以「鏈結台美生技生態系 台灣創新技術的國際媒合策略」為題演講時指出,台灣發展生技的關鍵與難點在於「與國際接軌、尤其鏈結美國生態系」。他將生技產業定義為「科學的生意」(business of science),與台灣熟悉的「工程的生意」(business of engineering)不同,生技必須從研發早期就投入,週期長、風險高,常見「接力式」合作與多輪募資;相對之下,台灣傳統製造業依賴高效率量產與快速資金回收,資本和法規習慣自然傾向製造型產業,「台灣要發展生技產業事實上不容易。」
他指出,美國的生技生態系從藥物發現、臨床試驗、量產到上市後監測「每一段都有大小公司與大藥廠」;台灣雖有藥廠,但在臨床三期、保險給付、通路行銷等後段仍相對薄弱。「最好的方法是接力,把案子接到國外去,再接回來」,與跨國大藥廠合作,將商業化交給具實力的夥伴。
在製造與開發方面,他提醒,生技產品的製程(CMC)必須在研發初期就定案,後續幾乎沒有調整空間。因此企業需要的不是單純的「委託製造」(CMO),而是「委託開發與製造」──從研發階段起就與客戶一起進行製程設計與量產規劃,開發與製造必須緊密結合。
法規上,李鍾熙坦言,台灣食藥署(TFDA)人力與審查能量有限,核准態度相對保守,因此多數新藥會先取得國外,特別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核准,再回台申請。
他強調,台灣仍擁有多項優勢,包括臨床醫療機構與專業人才、先進的資通訊基礎以及完整的健保大數據;但缺乏兼具研發與商業化經驗的高階人才,仍需透過國際合作來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