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光島「海洋之心」 台南一處靜默的詩意長堤

漁光島海洋之心全貌。(陳錫興提供)
漁光島海洋之心全貌。(陳錫興提供)

【記者廖儷芬/台南報導】

午後的陽光斜斜地灑滿月牙灣,柔和海水拍打岸邊,浪花在淺灘上退去又回,像是輕聲唱和。從空中俯瞰,那條嶄新的消坡塊長堤如音符,在海洋與沙岸間跳躍;有如巨人的耳機伸入海面,又似被潮水奏出的幾何圖形,讓人想停下腳步,靜靜觀察細節。
這是安平漁光島的「海洋之心」,於2025年9月15日由攝影家陳錫興鏡頭捕捉。長堤以消坡塊搭建,外緣堆疊粗礫石,中間鋪設板塊與碎石,不僅防浪,也創造視覺美感。每一塊消坡塊像有生命,輪廓明顯;每一次浪頭拍來,都在堤邊投下陰影與光影交錯。

幾何長堤宛如海上音符。幾何長堤宛如海上音符。(陳錫興提供)
安平港灣外的守護堤防。安平港灣外的守護堤防。(陳錫興提供)

工程與美學的融合
消坡塊(或稱防浪塊)在台灣沿海防護工程中並不罕見,用來減緩浪能、保護海岸線。漁光島這條長堤則在功能之外,加入了設計感與美感。據報導,漁光島擁有台南最長約1.5公里的月牙灣沙灘,每到退潮,彎曲的灣形露出濕潤沙面,映出夕陽光線。這條防浪長堤不僅守護沙岸,也成為眾人遊憩與拍攝的焦點。
「海洋之心」造型奇特,長堤結尾處的圓型平台像一顆心臟,或像音樂節奏跳動的擴音器。人站在上面,看著遠方海平線、近處海浪拍打消坡塊,再抬頭望天,都會感到一種心跳緩慢下來的平靜。

俯瞰長堤圓心的設計。俯瞰長堤圓心的設計。(陳錫興提供)
退潮後的浪紋沙畫。退潮後的浪紋沙畫。(陳錫興提供)

月牙灣與藝術節 自然與人文交融
漁光島不只是長堤獨美。月牙灣1.5公里的沙岸,本身就吸引遊人。清晨與傍晚,光影在沙上拉長,沙面細膩,一層薄水映出天空雲彩;退潮後,沙灘上紋理富有節奏感。島上每兩年一度舉辦漁光島藝術節,以自然風景為場景,邀請裝置藝術、光影藝術進駐,融入海、沙、風與人的節奏中。
這樣的環境裡,長堤不僅是防護海岸的工程,更像舞台的邊界,把自然景致框起、延伸,也讓旅人拍照、散步、思索更自在。

長堤延伸入海的弧線。長堤延伸入海的弧線。(陳錫興提供)
夕陽映照月牙灣沙灘。夕陽映照月牙灣沙灘。(陳錫興提供)

美景背後的責任
這樣可觀的景色,也提醒我們海岸線脆弱的一面。消坡塊長堤能防止浪侵蝕,但海浪、風向、潮汐的變化不可小覷。若沙灘被長堤阻隔過多,或淤沙與漂砂的流動受到干擾,生態與海岸自然樣貌就可能改變。
漁光島所在的安平區,這幾年因為觀光與自然美景受到重視,也有相關防護與規畫工程。比如安平港外防波堤與漁光島沙灘之間的關係,就在都市規劃與海岸管理中被納入考量。

消坡塊長堤能防止浪侵蝕,但海浪、風向、潮汐的變化不可小覷。消坡塊長堤能防止浪侵蝕,但海浪、風向、潮汐的變化不可小覷。(陳錫興提供)

心中漫開的景色
當人站在長堤之上,轉身望向月牙灣,海岸線彎成弧,沙灘柔和地融入光線;當夕陽染紅水面,消坡塊的輪廓與浪花交錯,那一刻景色像被時間減速,任思緒漂浮。「海洋之心」不只是名稱,更像是一種心情:寧靜、柔軟、凝視海洋的渴望。
漁光島與「海洋之心」長堤,不只在防浪或造景,更在提醒我們:自然與人造的界線,可以是既實用又美好;風景不一定要壯麗,只要讓人肯停下來看、願意聽浪的聲音、感受光的溫度。

「海洋之心」不只是名稱,更像是一種心情:寧靜、柔軟、凝視海洋的渴望。「海洋之心」不只是名稱,更像是一種心情:寧靜、柔軟、凝視海洋的渴望。(陳錫興提供)


延伸閱讀
極西之地的凝視
2025年09月11日 | 7天前
丹娜絲重創台南 議員批市府應變遲緩
2025年08月07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