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台南鹽地走來的畫家 用水彩築起家鄉與記憶

這是許多台灣老建築共有的景象,光影中透出歲月靜好的味道。(蔡岳霖提供)
這是許多台灣老建築共有的景象,光影中透出歲月靜好的味道。(蔡岳霖提供)

【記者廖儷芬/台南市報導】

蔡岳霖出生於台南將軍鄉,有著濃厚鹽分風味的西北沿海。他不是走進畫室捕捉地標或壯闊景,而是靜靜觀察生活:魚塭、野草、舊鹽田、巷弄小景。這些不起眼的地方,讓他找到繪畫的起點。畫中走過的,不只是地景,也是情感的流動與連結,他相信藝術來自生活,也能超越生活。

老屋的格窗與屋瓦,在陽光下閃著暖色,彷彿守著一段地方的生活記憶。老屋的格窗與屋瓦,在陽光下閃著暖色,彷彿守著一段地方的生活記憶。(蔡岳霖提供)
紅綠燈下,斑駁的鐵皮屋外是熟悉的紅綠條紋棚架,兩位居民在小攤前閒談。紅綠燈下,斑駁的鐵皮屋外是熟悉的紅綠條紋棚架,兩位居民在小攤前閒談。(蔡岳霖提供)
籬笆旁的野菊開得正盛,旁邊擱著一個舊竹簍,彷彿剛從田間回來,留下農作與鄉野氣息。籬笆旁的野菊開得正盛,旁邊擱著一個舊竹簍,彷彿剛從田間回來,留下農作與鄉野氣息。(蔡岳霖提供)

透明水彩下的生命脈動
蔡岳霖偏愛透明水彩的純潔質感,不常混合油彩或不透明媒材。他喜用水、澱粉和阿拉伯膠,讓顏料在紙上自由流動、相互滲色,捕捉那份輕盈與即時的情感。他認為,畫作若要真實呈現當下的感動,就不宜讓其他情緒或技巧干擾,因此往往選擇在近期內完成作品,確保創作的純粹與完整性。

遠方的山巒與海岸線連成一氣,是在地人熟悉的休憩去處。遠方的山巒與海岸線連成一氣,是在地人熟悉的休憩去處。(蔡岳霖提供)
午後的光影透過橋樑結構灑落路面,形成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午後的光影透過橋樑結構灑落路面,形成一種獨特的節奏感。(蔡岳霖提供)
車輛與機車行駛在筆直的道路上,道路兩旁的椰子樹隨風搖曳,雲層翻湧。車輛與機車行駛在筆直的道路上,道路兩旁的椰子樹隨風搖曳,雲層翻湧。(蔡岳霖提供)

古典技法也是他的養份
他曾在台中開設「古典大師水彩技法班」,教學生從世界名家中觀察構圖、用色與趣味,再回過頭運用在自己的創作中。這種「看—學—做—討論」的過程,既讓學生養成敏銳的觀察態度,也訓練對色彩與節奏的掌握,正是蔡岳霖透過生活累積出的美學訓練。

使用透明水彩,不摻雜太多媒材,創作質感更貼近呼吸與光線的溫度。使用透明水彩,不摻雜太多媒材,創作質感更貼近呼吸與光線的溫度。(蔡岳霖提供)
室內空蕩的座位與窗外的景色形成安靜的對比。室內空蕩的座位與窗外的景色形成安靜的對比。(蔡岳霖提供)
蔡岳霖曾在台中開設「古典大師水彩技法班」,教學生從世界名家中觀察構圖、用色與趣味,再回過頭運用在自己的創作中。蔡岳霖曾在台中開設「古典大師水彩技法班」,教學生從世界名家中觀察構圖、用色與趣味,再回過頭運用在自己的創作中。(蔡岳霖提供)

色彩裡的土地情與氣韻
他慣以旅行或現場速寫為素材,透過照片或寫生捕捉光影、氣氛與小細節,再帶回工作室進行構圖與深化。他畫的天空不是某地標準的湛藍,而是北緯23.5度台南獨有的色溫;他畫的綠,不是假想,而是家鄉野草在鹽分地帶的堅韌色彩 。
展覽中的〈綠色饗宴〉與〈太平聚落〉
在 2025 年的個展「域外之境」中,他呈現了像是《綠色饗宴》(水彩、105×75 cm,2025)那樣的自然細節與歷史痕跡,藉著筆觸讓古道上的風景閃現靈動記憶。還有如《太平聚落》這類作品,捕捉梅山雲嵐、聚落起伏,筆下山氣流動,就像土地本身在呼吸。

他慣以旅行或現場速寫為素材,透過照片或寫生捕捉光影、氣氛與小細節,再帶回工作室進行構圖與深化。他慣以旅行或現場速寫為素材,透過照片或寫生捕捉光影、氣氛與小細節,再帶回工作室進行構圖與深化。(蔡岳霖提供)
老屋的格窗與屋瓦,在陽光下閃著暖色,彷彿守著一段地方的生活記憶。老屋的格窗與屋瓦,在陽光下閃著暖色,彷彿守著一段地方的生活記憶。(蔡岳霖提供)
蔡岳霖畫的綠,不是假想,而是家鄉野草在鹽分地帶的堅韌色彩 。蔡岳霖畫的綠,不是假想,而是家鄉野草在鹽分地帶的堅韌色彩 。(蔡岳霖提供)

傳承不流於表面的美
觀者分享:「畫家會減去多餘的東西,只畫出故事,不是讓畫看起來逼真,而是有情緒。」他談到 AI 圖像雖美,卻無法傳達手繪的厚度、構圖的安排、故事的溫度與質感層次。
蔡岳霖在創作中帶有宗教般的敬意。他認為光線代表希望與神聖,畫家要把這份聖光從宗教符號轉移到日常景物,讓鄉間的一抹光、老屋的一角都能成為崇高的存在。他不畫高聳十字架,而是為人文景觀注入光,讓它們在凡間中升華。
創作既是靈感的流動,也是自我否定與肯定的反覆過程。他說:「總是等靈感從迷霧中浮現,一筆一劃隨時間浸潤,若濃墨重彩注入,可能破壞當下的純粹。」因此,他堅持用生活累積靈感,用畫記錄每一天的感動。

蔡岳霖在創作中帶有宗教般的敬意。他認為光線代表希望與神聖,畫家要把這份聖光從宗教符號轉移到日常景物。蔡岳霖在創作中帶有宗教般的敬意。他認為光線代表希望與神聖,畫家要把這份聖光從宗教符號轉移到日常景物。(蔡岳霖提供)
磚道上灑著細碎陽光,靜謐而熟悉。磚道上灑著細碎陽光,靜謐而熟悉。(蔡岳霖提供)

為什麼他的畫如此動人?
純手感,更有溫度
使用透明水彩,不摻雜太多媒材,創作質感更貼近呼吸與光線的溫度。
光與土地的共鳴
光在畫中不僅是照亮背景,而是呼應土地與畫家的呼吸,賦予畫面希望與神聖感。
本地色彩的詮釋者
藍不是國外藍,綠不是補丁綠,而是家鄉專屬的溫度與生命力。
教學與創作並進
他不是躲在畫室的技術炫者,而在教室與展場中,讓觀者與學生都感受到生活之美的流動。

山谷上的繁星。山谷上的繁星。(蔡岳霖提供)
遠方的山景與電線桿,勾勒出典型的台灣農村輪廓。遠方的山景與電線桿,勾勒出典型的台灣農村輪廓。(蔡岳霖提供)
蔡岳霖偏愛透明水彩的純潔質感,不常混合油彩或不透明媒材。蔡岳霖偏愛透明水彩的純潔質感,不常混合油彩或不透明媒材。(蔡岳霖提供)



延伸閱讀
編輯畫面 繪出永恆的牛仔藝術
2025年07月18日 | 1個月前
藝術家王德合的維也納三日行
2025年08月10日 | 1個月前
丹娜絲重創台南 議員批市府應變遲緩
2025年08月07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