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藥廠設計到畫布人生 專訪畫家康乙任

「我年輕時很想當畫家,但進了職場,畫筆就慢慢放下了。」康乙任談起自己的轉折,語氣平淡卻帶著重量。當兵回來,他進入台中大甲的藥品公司,做廣告與平面設計,一做就是二十多年。工作穩定,卻壓抑了創作的熱情。
1998 年,一位朋友在苑裡海邊的閒置空間辦了一場大型抽象畫展,讓他心裡的火苗被點燃。那是個聚集許多藝文朋友的場合,海風吹著,氣氛悠閒浪漫。康乙任說:「我突然覺得,好久沒畫畫了,該試試看。」他拿起素描簿,為在場的人畫像,發現手感還在,便對朋友說:「三年後換我來這裡開畫展。」
鄉情彩韻 重拾青春的色彩
從那一年開始,他利用假日奔走苑裡各處寫生——田園、山徑、溪旁、海邊,車窗裡也有他的速寫。作品多以水彩和粉蠟筆完成,色調輕盈抒情,主題圍繞家鄉的風土人情。
康乙任形容,「家鄉的風與土就像母親,拿起畫筆時,像回到母親的懷抱。」這段時間,他舉辦了兩次個展,出版畫冊《鄉情彩韻》,並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對他來說,這是從職場壓抑中解放的過程,「那種雀躍和喜悅,就像找回學生時代單純的情懷。」
「另一層內景」 與自己對話的風景
2007 年,康乙任離開服務 26 年的藥廠。那年年底,他受苑裡鎮公所邀請,進駐濱海藝文中心——一座臨海的閒置空間,冷清荒涼。他說:「那時候有點像失業,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他開始用探針筆畫素描,全開畫紙上,是叢林、草叢間的光影、交織的藤蔓與樹葉。這些題材看似平凡,卻成為他安頓身心的練習。「畫很難畫的東西,像是在做內觀,讓自己穩下來。」
2007 到 2010 年,他畫了 20 幅黑白素描,並以「另一層內景」為名舉辦展覽。這個名稱象徵潛意識之上的一層——往內看的風景,而非向外。「和《鄉情彩韻》那種抒情雀躍不同,《另一層內景》更像是一種靜心療癒。」
生活日記般的創作延續
離開職場後,他的生活與社區連結更深,參與社區營造,兼任課程教學,也承接專案維持生計。畫畫成了每日的工作,「把創作當成上班。」苑裡濱海周邊的海景、野地的花、林投樹、濕地白鷺……都成為他畫布上的主角。
康乙任說,2007 年到現在,這個系列還在延續。「它像一步一腳印的生活日記,從平凡的題材裡,不斷有新的發現與敘述。」創作,已是他安身立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