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過後的天空畫卷 奇美博物館的火燒雲奇景

奇美博物館在清晨點燈,壯觀景色讓攝影家願意早起,前來取景拍照。(王建中提供)
奇美博物館在清晨點燈,壯觀景色讓攝影家願意早起,前來取景拍照。(王建中提供)

【記者廖儷芬/台南報導】

「每年夏季颱風通過或引進的西南氣流後的2-3天,是愛好風光攝影的朋友很忙碌的時候。因為除了很容易有火燒雲外,也有很多好天氣很難遇到的題材,如西南氣流的雷雨胞和颱風引起的大浪……有些經典畫面就是利用這時間拍到。」攝影家王建中這樣形容自己最常守候的時刻。
這回,楊柳颱風過境後,清晨他來到台南奇美博物館,用鏡頭記錄下難得的光影。

颱風過後的清晨,奇美博物館在金色晨光中展現恢宏姿態,倒映在水面的景緻分外澄澈。颱風過後的清晨,奇美博物館在金色晨光中展現恢宏姿態,倒映在水面的景緻分外澄澈。(王建中提供)
颱風洗禮後的天空,燃起一片火燒雲,將博物館襯托得更加壯麗。颱風洗禮後的天空,燃起一片火燒雲,將博物館襯托得更加壯麗。(王建中提供)
颱風過後的天空畫卷,奇美博物館的火燒雲奇景。颱風過後的天空畫卷,奇美博物館的火燒雲奇景。(王建中提供)

霞光映照的古典博物館
清晨時分,天空被染成一片熾烈的紅與橙,像火焰般鋪展。奇美博物館的白色穹頂與雕像,映襯著霞光顯得格外清晰。照片裡的拱橋一字排開,橋上的雕像凝望天際,靜靜守候,仿佛與天空對話。
颱風過後的空氣澄澈,湖面平靜如鏡。館舍的身影與流動的雲彩倒映其中,讓人一時間分不清哪裡是天空,哪裡是水面。

拱橋與館舍,在紫藍暮色中倒映湖面,展現別樣的靜謐。拱橋與館舍,在紫藍晨光中倒映湖面,展現別樣的靜謐。(王建中提供)
日出前,染紅天空與河水,雕像與橋拱的身影交錯,成就一幅壯麗的台南。日出前,染紅天空與河水,雕像與橋拱的身影交錯,成就一幅壯麗的台南。(王建中提供)

倒影中的浪漫與寧靜
另一張畫面裡,雕塑池中的駿馬與神話人物,被染上霞彩,倒影隨著水波微微顫動。紅、橙、紫交織的天空,彷彿鋪灑在水裡,整個景象像是一幅油彩畫。
走近館前花園,色彩更加濃烈。蜿蜒的步道引領視線,通往金色圓頂,在霞光映照下,建築散發溫潤的光澤。那是一種經過風雨洗禮後的寧靜與壯麗。

館舍與橋影逐漸融入晨光,燈光點亮後別有一番浪漫氛圍。館舍與橋影逐漸融入晨光,燈光點亮後別有一番浪漫氛圍。(王建中提供)
通往博物館的白色大理石拱橋,在晚霞襯托下如同穿越時空的古文明遺跡。通往博物館的白色大理石拱橋,在彩霞襯托下如同穿越時空的古文明遺跡。(王建中提供)
雕像凝望天際,見證風雨後的寧靜與美麗。雕像凝望天際,見證風雨後的寧靜與美麗。(王建中提供)
湖面如鏡,將奇美博物館的古典圓頂與晚霞一併收藏,畫面宛如一幅油彩。湖面如鏡,將奇美博物館的古典圓頂與彩霞一併收藏,畫面宛如一幅油彩。(王建中提供)

晨光初臨的另一種風景
隨著晨光降臨,燈光漸次點亮,拱橋上的雕像被黃燈映照出輪廓。此時天空轉為紫藍,最後一抹朝霞與人工光線交織在湖面,呈現另一種靜謐。
白日的絢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溫和的晨景,顯得莊嚴而安定。這正是王建中所說,颱風後幾天最令人期待的光影時刻。
在風雨之後
照片裡的奇美博物館,既有火燒雲的壯闊,也有早晨的安詳。王建中的鏡頭沒有華麗的修飾,卻忠實捕捉颱風過後天空的變化。
「有些經典畫面,就是在這樣的時候出現的。」他的一句話,道出了攝影人長年等待的堅持。這些影像,不只是美景,也是時間與自然留下的印記。

橋上雕像靜靜佇立,彷彿守護著這座城市的文化殿堂,與流動的雲彩一同對話。橋上雕像靜靜佇立,彷彿守護著這座城市的文化殿堂,與流動的雲彩一同對話。(王建中提供)
博物館前的白色雕像在火紅雲霞下更顯莊嚴,與餘暉交織出一幅古典畫卷。博物館前的白色雕像在火紅雲霞下更顯莊嚴,交織出一幅古典畫卷。(王建中提供)
日出透過雲層綻放,照亮前方花圃與館舍,呈現颱風過後難得的靜謐。日出透過雲層綻放,照亮前方花圃與館舍,呈現颱風過後難得的靜謐。(王建中提供)
延伸閱讀
旗津風箏節 海風裡的夏日畫面
2025年08月11日 | 6天前
興達港的七月天空 鳳頭燕鷗來了
2025年07月28日 | 20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