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夜街影像筆記 攝影家與時光對話

夜色降臨,老城台南的輪廓在光與影之間更顯清晰。( 鄭建南提供)
夜色降臨,老城台南的輪廓在光與影之間更顯清晰。( 鄭建南提供)

【記者廖儷芬/台南報導】

夜色降臨,街燈逐一亮起,老城台南的輪廓在光與影之間更顯清晰。攝影家鄭建南在入夜後背起相機,走入這座城市的老建築與轉角巷弄,在熟悉的街道中尋找時間留下的紋理。他說不喜歡鋪張的敘述,只想安靜記錄那些陪伴城市很久的所在,那是他從年輕時走過的地方,至今仍願意再三探訪。

走入這座城市的老建築與轉角巷弄,在熟悉的街道中尋找時間留下的紋理。走入這座城市的老建築與轉角巷弄,在熟悉的街道中尋找時間留下的紋理。(鄭建南提供)
「我拍這些,不是因為它們漂亮,而是因為它們讓我想起台南。」鄭建南說。「我拍這些,不是因為它們漂亮,而是因為它們讓我想起台南。」鄭建南說。(鄭建南提供)

原為州會的圖書館:台南市中西區圖書館
「建於1935年原為台南州會(議事機關),於2018年進行修護工程,2022年正式啟用。」鄭建南對這棟建築的歷史瞭若指掌。如今這棟三層樓的紅磚老建築,被重新活化為圖書館,一樓是228紀念館,二、三樓是開放式的閱讀空間。
夜裡的圖書館像是沉靜的長者,窗戶透出柔光,不喧嘩,也不招搖。在一扇窗下,他拍到一位坐在書架間的讀者,「那個瞬間很安靜,像是在讀一段自己的記憶。」
這裡不只是閱讀的地方,更是對歷史的溫柔對話。他用鏡頭記錄了建築稜角、八角窗、斜斜走廊和斑駁牆面,那些細節彷彿在低語:我曾見證過這城市許多事。

台南中西區夜裡的圖書館,像是沉靜的長者,窗戶透出柔光,不喧嘩,也不招搖。台南中西區夜裡的圖書館,像是沉靜的長者,窗戶透出柔光,不喧嘩,也不招搖。(鄭建南提供)
中西區圖書館,轉角幾何建築,靜夜映燈光。中西區圖書館,轉角幾何建築,靜夜映燈光。(鄭建南提供)
中西區圖書館很文青的味道。中西區圖書館很文青的味道。(鄭建南提供)

曾經的酒家 如今的咖啡香「寶美樓」
「寶美樓,日治時期知名酒家,現變身為咖啡廳,但仍保留原始建物。」他邊說邊展示手機裡的幾張照片,一張張老牆皮與木窗相互交織的畫面,看得出這棟建築已歷經風雨。
位在西門路二段,寶美樓如今是一間風格明亮的咖啡廳,內部保留老天花板與木扶手。他從樓中樓的角落拍下水晶吊燈懸掛空中,底下是等待咖啡的人與甜點櫃台的燈光,那畫面有種說不出的時間錯置感。
「不是要強調復古,是讓人記得這地方還活著。」

台南寶美樓,日治時期知名酒家。台南寶美樓,日治時期知名酒家。(鄭建南提供)
一張張老牆皮與木窗相互交織的畫面,看得出這棟建築已歷經風雨。一張張老牆皮與木窗相互交織的畫面,看得出這棟建築已歷經風雨。(鄭建南提供)
寶美樓現變身為咖啡廳,但仍保留原始建物。寶美樓現變身為咖啡廳,但仍保留原始建物。(鄭建南提供)

洋式建築中的台灣文學:國立台灣文學館
從湯德章大道經過,很難不被這棟建築吸引。「落成於1916年,日治時期是台南州廳,也曾為市政府使用。」鄭建南介紹得自然,彷彿帶著人走進歷史。
這棟採用馬薩式屋頂的建築,在夜間光影映照下,有著歐日融合的典雅風貌。他拍下建築正面的圓柱、對稱立面,以及牆邊那棵老樹。「這種建築,如果白天來看很莊嚴,但晚上反而多了些親切,像是卸下公職身份後的老朋友。」

經修護再利用空間,規劃為台南文學館。經修護再利用空間,規劃為台南文學館。(鄭建南提供)
台南文學館,落成於1916年。台南文學館,落成於1916年。(鄭建南提供)
台南文學館採用馬薩式的建築風格。台南文學館採用馬薩式的建築風格。(鄭建南提供)

消防塔下的記憶:南市消防博物館
「建於1930年,原為台南合同廳舍,經修護再利用空間,規劃為台南市消防史料館及消防分隊。」這是鄭建南常拍的地點之一。他拍下整棟建築的正面,高聳鐘塔靜靜佇立,底下消防車在燈光中整齊停放,像是還沒結束的演習。
那天是平日晚上,街上不多車子。他從不同角度拍了三張:一張正面,一張近看圓窗與灰牆,一張則從建築下往上仰拍。「這裡的幾何線條很好看,從建築師的手法中可以感受到一種穩定感。」

我拍這些,不是因為它們漂亮,而是因為它們讓我想起台南。」鄭建南說。我拍這些,不是因為它們漂亮,而是因為它們讓我想起台南。」鄭建南說。(鄭建南提供)
台南市消防博物館,建於1930年。台南市消防博物館,建於1930年。(鄭建南提供)
這裏原為台南合同廳舍,經修護再利用為台南市消防史料館及消防分隊。這裏原為台南合同廳舍,經修護再利用為台南市消防史料館及消防分隊。(鄭建南提供)

文青巷口的八十年老屋:旭峯號
「旭峯號是80年特色老屋,具有文青風繪畫感的味道。」他這麼說,也拍出了這份味道。
位於中山路,旭峯號坐落在紅燈籠下的街角,招牌簡單,騎樓鐵門拉下,卻一點不寂寞。牆上舊窗保留了時代的痕跡,鏡頭裡,建築斑駁但仍挺立,「像是在對你說:我還在。」

紅燈籠下的老騎樓轉角。紅燈籠下的老騎樓轉角。(鄭建南提供)
旭峯號老招牌見證歲月。旭峯號老招牌見證歲月。(鄭建南提供)
二樓老窗依稀留著故事。二樓老窗依稀留著故事。(鄭建南提供)

夜裡最美的曲線建築:台南美術館一館
「這棟我常拍,尤其夜晚最美。」他口中的正是南門路上的台南美術館一館,原為警察署,外觀保留圓穹頂與磚造立面,經整建後更顯優雅。
他在不同角度下拍攝這棟建築,從正面仰拍圓頂,再走遠些拍整棟全景,白牆與橘光交織在夜色中,像極了凝住的舞台。

在台南美術一館夜拍,捕捉建築之美與通透光影。在台南美術一館夜拍,捕捉建築之美與通透光影。(鄭建南提供)
夜裡的美術館側牆靜謐溫柔。夜裡的美術館側牆靜謐溫柔。(鄭建南提供)
台南美術館一館。台南美術館一館。(鄭建南提供)

拍的不只是建築
「我拍這些,不是因為它們漂亮,而是因為它們讓我想起台南。」鄭建南說完這句話後就背起相機,像是還有地方沒拍完。
這些影像,不只留下建築的線條與輪廓,更記錄了一位熟悉街道的人,與城市安靜交流的時刻。當夜色籠罩、街道寂靜,建築的聲音會慢慢浮出,而他總在那時按下快門,替我們留下一張張時光印記。

攝影家鄭建南的夜拍散步與時光對話。中西區圖書館的木框窗戶。(鄭建南提供)
當夜色籠罩、街道寂靜,建築的聲音會慢慢浮出,而他總在那時按下快門,替我們留下一張張時光印記。當夜色籠罩、街道寂靜,建築的聲音會慢慢浮出,而他總在那時按下快門,替我們留下一張張時光印記。(鄭建南提供)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