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拆月餅的孩子 長成了會做月餅的大人

小時候,每逢家裡收到月餅禮盒,台南攝影家廖翠環做的第一件事從來不是吃,而是拆。
先把外觀端詳個夠,接著一顆顆剖開研究:蛋黃酥、綠豆椪、鳳梨酥……它們的內部構造到底是不是她想像的那樣?結果可想而知,月餅幾乎全被她打開、甚至剝得七零八落卻沒吃,小時候的她也常因此挨罵。但好奇心就是這樣,一旦被點燃,很難熄滅。
從上課到自己摸索
長大後買了烤箱,上網找食譜還是滿足不了,廖翠環又去挑了幾位風格合拍的老師,上實體課、也上線上課。只是多方嘗試後,總覺得離心中的「那一口」還差一點。最後乾脆決定自己摸索,把點心當成一門要被拆解的學問。
廖翠環會先去研究「材料長什麼樣」。做花生月餅,就買一包花生回家,仔細看外皮紋路與斷面;想做芋頭月餅,就到市場挑一袋帶著泥土的芋頭,從清洗、切塊、蒸煮開始,還特地留一顆完整的,用來模擬真實芋頭的形貌與質地。
綠豆糕的耐心考驗
最需要前置時間的,是綠豆糕。廖翠環買了脫皮綠豆仁,一洗再洗,反覆沖刷到水清,入電鍋蒸熟後,拌入奶油與砂糖,再下鍋小火慢炒,把多餘水分炒乾。接著過篩,用湯匙一下一下把綠豆仁壓過篩網。等全部壓完,人也差不多虛脫。
但當綠豆沙放涼、分餡、入模,一顆顆被模型器推出來的瞬間,那可愛的花樣、還有淡淡的麻油香,會把先前的疲累瞬間帶走,只剩下把它們捧在手心細看的療癒。
流心月餅的冷凍庫作戰
做「柿柿如意」流心月餅時,南台灣的高溫讓廖翠環吃足了苦頭。流心餡離開冰箱沒幾秒就軟得像灘水,根本來不及成形。最後她乾脆全程開著冷凍庫門,把工具、餡料都搬到門口,直接在冷凍的冷氣前作業。
等到烤好的月餅出爐,刀子一切開,溫熱的流心緩緩滑下來的那刻,連「電費飆到往年的兩倍」這件事都被暫時忘了。
攝影人的烘焙眼光
廖翠環本來就愛拍照,也常用攝影人的構圖與色彩去看烘焙。做好的鳳梨酥、蛋黃酥、波蘿蛋黃酥、紅豆Q餅……她會像拍作品一樣擺盤。
有人說她的照片看起來像廣告,其實只是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拍得更接近它的樣子。烤盤上剛出爐的金黃,切面裡的層次、流心的光澤,都是廖翠環想記錄的瞬間。
從拆到重構
對廖翠環來說,甜點從不是單純的「吃」。它是一場從好奇開始的拆解與重構:看、問、試、再修正。當那些小時候被她一顆顆剖開的月餅,如今能在家中被她親手復刻,甚至更貼近心中的味道時,她知道,小時候那個愛拆月餅的小孩,沒有白挨那些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