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塘採蓮人 溫嬪容中醫師】認識實用穴位:內庭穴
取穴
內庭穴位於足背上,次趾與中趾之間,即第二與第三趾骨之間,腳叉縫處的凹陷處;屬足陽明胃經,胃經從此穴開始形成小流而為滎穴,五行屬水。
陽明經氣有多氣多血特質,猶如庭內高朋滿座,因其位在次趾與中趾內間,有如一庭院於內,故名內庭;又胃經脈氣,經內庭入足三里穴,輸轉胃府,內庭有如其庭戶,內是進入,庭是駐入所在,故稱內庭。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內庭穴功用
1.治咽喉痛:本穴有清熱消腫之功,配合中渚穴或合谷穴效果更好。
2.治牙疼:尤其適合下牙及下牙床痛,整排牙痛卻找不到痛牙,多為胃經溼熱所致,以本穴治療最佳。可配合合谷穴。
3.治流鼻血、鼻涕帶血絲:感冒、溫熱病引起或是月經倒經引起鼻子出血,本穴可清熱涼血。可配合迎香穴。
4.治三叉神經痛:第二與第三支神經痛,因感冒所引起,可用灸法。
5.治耳鳴、耳脹、耳癢:按對側,即左耳鳴按右內庭。可配合聽會穴。
6.治腹部痞滿堅硬:灸對側,即左腹滿灸右內庭,後腹灸中有響聲。
7.治胃潰瘍:配合足三里按穴後,找胃的痛點,在痛處灸或薰艾條。
8.治胃腸型感冒:感冒、流感,可配合風池穴和合谷穴治療;腸胃症狀可配合內關穴、足三里穴。
9.治風疹塊癮疹:本穴可散熱利溼,可配合曲池穴或血海穴。
10.治精神官能症:喜靜惡聞聲,四肢冷。可配合內關穴。
11.治疝氣痛:可配合足三里、天樞、關元、公孫等穴,在痛處灸或薰艾條。
12.治月經痛、月經期頭暈、閉經:用力捏本穴及配合三陰交穴。此外,治月經閉止該來不來,可配合血海穴。
13.治膝痛:痛在膝前側或正中膝蓋處,可配合足三里穴。
14.治腓骨神經麻痺致跛腳:用灸法,可配合足三里穴。
15.治腳氣浮腫:可配合陽陵泉、三陰交、公孫等穴。
16.治小腿前側痛不可屈伸、足背紅腫疼痛:本穴可散熱消腫。
17.治瘧病痢疾,吃不下:可配合合谷穴,清熱利溼消脹。
18.治胃脘痛:可配合中脘、公孫、足三里等穴。
19.治慢性腸炎、腹痛、下痢:可配合足三里穴清腸中溼熱。
20.治膝蓋前側痛:可配合足三里穴。
21.治手冷:可配合曲池、合谷穴。
22.治面腫:可配合合谷穴。
23.治月經崩漏:可配合血海、三陰交穴。
——摘編自《按開人體的竅穴位玄機妙用》,(博大出版提供http://broadpressinc.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