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追稅 陸電商現倒閉潮
中共各級政府財政吃緊,各地稅務部門抓緊查稅、追稅,近期中共查稅的「鐮刀」揮向電商,加上今年雙11買氣慘,以及開徵增值稅、高退貨率、平台罰款多等原因,電商已掀起倒閉潮。
電商繳稅這個話題過去從未像今天這樣引發普遍焦慮。自今年10月底的涉稅信息報送通知以來,令許多電商賣家夜不能寐。根據官方消息,年銷售額在120萬元(人民幣,下同)至500萬元之間的企業,增值稅率按1%徵收;跨過500萬元門檻,稅率躍升至13%。
這意味著,一個年銷售額千萬元的電商賣家,其稅務成本高達130萬,這裡還未扣除產品採購、員工薪酬、場地費用、物流倉儲費用等成本。這讓那些利潤微薄、貨值又偏高的賣家陷入困境。
近日一位抖音博主表示,商家的倒閉潮才剛剛開始。電商稅落地之後,已經有大量的商家面臨倒閉,還有非常多的商家都想連夜跑路,因為過去根本沒考慮過稅務成本,現在突然間面對補稅的壓力,完全吃不消,甚至很多人一補稅就直接負債。
上海一位電商老闆天龍(化名)11月17日對《大紀元》表示,現在電商不好做了,營業額太大,自動升級一般納稅人,後續要正常交稅,成本非常高。「很多商家會倒閉,電商之前就不好做,不交稅大家捲(競爭)價格,現在捲完了。(交稅)之後都會漲價。」
早前在浙江義烏做海外小商品批發的老闆明生(化名)同一天告訴《大紀元》記者,他做了幾年跨境電商,今年不做了,去海外打工,「義烏是有很多因為電商稅倒閉的,本來就是薄利多銷,沒有什麼利潤,那稅交掉了,就倒閉了。」他透露,之前義烏一個店鋪賣幾百萬,幾個月前還很火,大家都在炒,當時買下來的,現在就倒楣了。「現在國內的行情不好,我前幾天問義烏那邊現在單子怎麼樣,說國外的有一點,國外的很多都是阿拉伯的、中東的。」
電商被倒查一至三年
中共官方6月23日發布新規定,要求網路平台企業(如微信、支付寶等)向稅務部門報送平台內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涉稅資訊。從2025年10月1日起,平台須按季開始實際報送數據,亞馬遜等平台在10月中旬正式通知賣家啟動數據上報,而阿里巴巴旗下的速賣通,拼多多的跨境電商平台Temu,以及希音集團(Shein Group)在內的業者,均已交出資料。
11月以來,不少賣家開始收到稅務提醒、數據不符通知。陸媒報導,目前江西、江蘇、河南,以及廣東的中山和佛山等地,已出現稅務倒查一至三年的情況。
江蘇徐州家具電商老闆楊南(化名)稱自己被要求補稅,「我是小規模,交稅交了28萬多元,還交了幾百塊的滯納金,不知什麼原因。」他認為交稅後,電商首先就是必須漲價。「之前沒有這個稅,現在有這個稅,你就要從利潤裡讓出錢來交稅,只有漲價。現在電商稅還沒有落實,才開始,等全部查一遍之後,下個季度開始漲價是肯定的,我們這邊大部分繳完稅的,準備漲價。」
楊南表示,之前是按開發票的金額交稅,現在是按照營業額來交,感覺有點不合理。
證券時報網報導,這次電商繳稅,中小賣家最受影響,河北一位業內人士向《大紀元》表示,「現在交稅就是上面(國家)沒錢了,不是稅務局,懂的都懂,我不敢說。」近年中共各級政府債台高築,財政困難消息頻見諸報端。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約2.06兆元,這成為中共官方收稅的動力。
電商才剛經歷中國最慘淡雙11
中國長達一個多月的「雙11」購物節落幕,許多電商反映,今年是史上最長,也是最慘淡的雙11,銷量平淡。許多電商報名參加平台推出的雙11促銷活動,銷量卻上不來,付給平台的推廣費都打水漂了。網傳影片顯示,快遞業和物流業收到的貨運量也少得可憐。
浙江電商張先生:「報的雙11活動,我虧本了,我把活動取消了,它打個優惠15%啥的,也沒什麼效果,價格便宜了,訂單並沒有增長。價格內捲之後都賺不到錢,越來做規模越小。雙11之後,有一、二家帶頭漲價,大家都跟著漲。」
杭州電商老闆陳先生在各大平台經營了幾百家網店,以往雙11促銷活動都能銷量大增,今年出單量跟平日一樣平淡,多名員工賺不到提成,辭職不幹,他只好關閉一些網店,「雙11比去年還更慘,價格也降了,活動也都做了,沒有什麼起色,我們全部都做女裝的,我這個月退了2萬多單,退貨率60%多嘛,很多人做不起來了,太捲了。電商規則變化很快,電商稅、營運成本在提高,公司越大,壓力越大,很容易倒掉的。」
雙11過後,電商行業面臨新一輪的倒閉潮。 電商業者分析,平台對電商不友好,亂罰款和僅退款及無條件退貨是主要原因,加上今年第三季開徵增值稅,不得不提高售價,消費者不買單;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蕭條,收入減少,百姓縮衣節食,導致消費低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