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治腦麻 1+1大於2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 CP)是兒童常見的發展性神經疾病之一。其中早產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由於新生兒腦發育具高度可塑性,透過中西醫復健「早期介入」,能改善腦麻兒發展遲緩情況。
腦麻主要特徵是「非進行性腦損傷」,常因早產、周產期缺氧、新生兒腦室內出血(IVH)、感染或頭部外傷所致,嚴重影響孩童的動作、認知。
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指出,結合針灸、中藥、推拿、艾灸、藥浴等中醫療法,透過中醫治療改善體質、促進腦神經修復,達到「針藥並用、通督醒腦」的療效,配合傳統西醫復健物理、職能與語言治療等早期療育課程,達到1+1大於2的效果。
案例一:1歲女嬰車禍腦損傷
1歲女嬰因車禍造成顱骨骨折與腦出血,送醫時意識不清。經過中西醫協作,女嬰意識逐漸恢復,吞嚥與消化明顯改善並能正常進食。出院後經過中醫針藥並用治療,配合西醫復健訓練,女嬰肢體活動度提升,且隨著腦部認知逐步恢復,語言穩定發展與一般嬰幼兒無異。
案例二:6歲早產腦麻男童
6歲早產男童因水腦合併腦性麻痺,造成左側肢體僵硬與步態不穩,必須定期施打肉毒桿菌控制下肢過度張力。經四肢針灸與雷射針灸,搭配中藥調理脾胃,治療持續一年。目前男童整體肌張力控制良好,跌倒次數大幅減少,不再需要施打肉毒桿菌治療。此外,原本困擾他的過敏性鼻炎與反覆感冒也獲得改善,胃口明顯變好,成長曲線持續上升,長得比以前壯實。
腦麻盛行率高 早產是主因
莊照宇說明,腦性麻痺在全球盛行率約為每千名新生兒2~3人,每年國內新增約300位腦麻病人,其中早產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研究指出,出生週數越小,腦傷與併發症的風險越高。
此病症的特徵是肢體出現高張力(僵直難活動)或低張力(軟癱無力),影響孩童的粗細動作發展,甚至伴隨智力、語言、認知與感覺功能障礙,這些症狀皆嚴重影響孩童的學習、生活與家庭照護品質。
中醫治療腦麻►促腦神經修復
在中醫觀點中,小兒腦性麻痺類似典籍記載的
「五遲」➤ 立遲、行遲、髮遲、齒遲、語遲
「五軟」➤ 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
「五硬」➤ 頸硬、腰硬、手硬、腳硬、肉硬
中醫治療強調「針藥並用、內外兼治」,核心理念是健脾益腎、通督醒腦,促進腦神經修復。
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可根據個別患童的需求靈活組合,達到改善運動功能、提升免疫力與促進全身發展的效果:
- 頭皮針:針對不同腦區進行刺激,增強神經傳導與可塑性。
- 體針或雷射針灸:改善肌肉痙攣張力,提升肢體靈活度。
- 中藥調理:益氣活血、化痰熄風,促進腦部循環,同時改善腸胃吸收與免疫力。
- 推拿與小兒按摩:放鬆肌群,提升動作協調與平衡。
- 艾灸與藥浴:改善血液循環,減少四肢僵硬。
莊照宇強調,雖然腦性麻痺是「非進行性」疾病,但兒童的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具有高度可塑性,因此「早期介入治療效果最佳」。中醫治療的目的並非取代西醫,而是與西醫復健醫學形成互補,讓患童能在跨領域整合下獲得最大治療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