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擱淺之謎揭曉 元凶是藍綠菌毒素

藍綠菌大量繁殖產生的毒素,恐怕是導致海豚擱淺海灘的元凶,因為這些毒素會引發海豚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腦損傷。(Shutterstock)
藍綠菌大量繁殖產生的毒素,恐怕是導致海豚擱淺海灘的元凶,因為這些毒素會引發海豚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腦損傷。(Shutterstock)

編譯/吳瑞昌

人類、貓狗與靈長類等生物,先前研究顯示,較容易發生阿茲海默症等相關病變。美國最新研究則發現,藍綠菌毒素,可能是導致海豚腦部退化、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的元凶,進而造成海豚擱淺。藍綠菌毒素恐怕也是影響人類大腦的風險因素。

當海豚擱淺時,海洋生物學家和志工會衝上前去救援。不過,並非每一次救援都能及時搶救海豚的生命。而海豚擱淺也留下困擾科學家數十年的謎團:什麼原因驅使這些有智慧的生物擱淺在岸上?

美國佛羅里達州與懷俄明州的醫院、研究機構、實驗室組成的團隊發現,海豚可能因為長期接觸藍綠菌(Cyanobacteria,舊稱藍綠藻或藍藻)產生的有害化合物,使牠們出現與人類相似的阿茲海默症,進而使牠們迷失方向。研究成果已發表在《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

藍綠菌毒素造成腦損傷

針對美國關島居民的研究顯示,經常食用含藍綠菌毒素食物的人,更容易出現與阿茲海默症相同的腦部異常,包括錯誤折疊的「Tau蛋白」和「β-澱粉樣斑塊」。

「β-澱粉樣斑塊」是β-澱粉樣蛋白在腦中過度累積而形成。「Tau蛋白」是神經元中負責穩定微管的蛋白質,正常情況下能幫助神經元維持形狀與運輸。當Tau蛋白發生異常磷酸化或產生β-澱粉樣斑塊,就可能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或其他神經退化症狀。

「藍綠菌」是在溫暖、營養豐富的水域中茁壯成長的微生物,當水體出現優養化時,就會快速繁殖形成「有害藻華」(HABs)。「有害藻華」會產生對神經細胞具有高毒性的化合物,包括「β-甲胺基-L-丙胺酸」(BMAA),以及與其相關的「2,4-二氨基丁酸」(DABA)和「N-2-(氨乙基)-甘氨酸」(AEG)等。

培養皿中的藍綠菌菌落,微生物學實驗。培養皿中的藍綠菌菌落,微生物學實驗。(123RF)

許多動物實驗證明,長期接觸BMAA物質的動物,大腦會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腦損傷,或認知能力下降。科學家推測,這些毒素一旦釋放到海洋生態系統中,就會在食物鏈中累積,最終進入海豚等頂級掠食者體內。

為了證實這一推測,研究人員檢視過去20頭擱淺在佛羅里達州印第安河潟湖(Indian River Lagoon)的瓶鼻海豚大腦報告。結果發現,含有大量的BMAA及相關毒素,尤其是2,4-二氨基丁酸。

在藍綠菌大量繁殖高峰期擱淺的海豚體內,2,4-二氨基丁酸含量,比其他時期擱淺的海豚高出2,900倍。這些海豚的大腦呈現與阿茲海默症患者相同的病理特徵,包括β-澱粉樣斑塊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

他們也發現,TDP-43蛋白包涵體(一種與更具侵略性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指標),以及536個基因表現模式與該疾病相符。

藍綠菌大量繁殖恐威脅人體健康

研究團隊表示,海豚身上觀察到的阿茲海默症神經病理學變化,與藻類毒素的自然累積同時發生,為研究這兩事件對大腦的影響,提供了一個獨特機會。

研究人員解釋,隨著氣候異常、農業逕流與汙水排放帶來大量營養物質,延長藍綠菌大量繁殖的時間,這些富含藍綠菌的水,經常從奧基喬比湖沿著聖露西河(St. Lucie River)排入印第安河潟湖。距離潟湖不到200英里的佛州邁阿密戴德郡,是美國阿茲海默症比例最高的縣市。

研究合著者、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博士戴維.戴維斯(David A. Davis)解釋,「由於海豚被視為海洋環境中曝露於有毒物質的指標物種,人們擔心藍綠菌大量繁殖可能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

戴維斯補充,「雖然導致阿茲海默症發病的途徑可能有很多種,但這次研究顯示接觸藍綠菌,似乎越來越被視為一個風險因素。」◇

延伸閱讀
真相顛覆認知 牛油比植物油更健康?
2025年05月05日 | 6個月前
研究:久坐不動 讓你的大腦「縮水」
2025年05月27日 | 5個月前
中山大學新技術 有望緩解阿茲海默症
2025年04月28日 | 6個月前
中藥、氣功、針灸 改善巴金森氏症
2025年02月19日 | 8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