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七十歲了 走回校園,也走回青春

東海大學著名地標路思義教堂。(廖儷芬/攝影)
東海大學著名地標路思義教堂。(廖儷芬/攝影)

【記者廖儷芬/台中報導】

1955 年創校的東海大學,七十歲了。
校方在十一月一、二日舉行校慶活動,主題從教育、人文,到食農、市集都有安排。最特別的是,許多平時不對外的場域全面開放,包括女生宿舍、文理大道沿線、路思義教堂與牛奶廠、還有跑馬場等,吸引大量校友返校。
七十年並不短,校園裡的每一棵樹、每一條步道,都留下不同世代的足跡。這一次,很多人不是來參觀,而是回家。

校方或系學會在十一月一、二日舉行校慶活動,主題從教育、人文,到食農、市集都有安排。校方或系學會在十一月一、二日舉行校慶活動,主題從教育、人文,到食農、市集都有安排。(廖儷芬提供)
最特別的是,許多平時不對外的場域全面開放,包括女生宿舍。最特別的是,許多平時不對外的場域全面開放,包括女生宿舍。(廖儷芬/攝影)
七十年並不短,校園裡的每一棵樹、每一條步道,都留下不同世代的足跡。七十年並不短,校園裡的每一棵樹、每一條步道,都留下不同世代的足跡。(廖儷芬/攝影)

路思義教堂:歷史建築的修復,象徵重新啟程
東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路思義教堂。由貝聿銘與陳其寬設計,以斜面曲線呈現向天空張開的姿態,外觀簡潔,卻是國內外建築界的重要作品。
因風雨侵蝕與結構老化,教堂自 2022 年起進行整修工程,包含外牆磁磚、鋼構、地基補強與排水改善。一年多的工程,在 2024 年重新向師生與民眾開放。
校慶期間,許多校友特地在教堂前坐下、拍照或靜坐。有校友說:「以前上大學時覺得教堂只是地標,年紀到了,會想起在這裡聽講、在這裡安靜的心情。」
修復後的教堂不是嶄新,而是回到應有的樣子,像一種延續,也像一種提醒。

有校友說:「以前上大學時覺得教堂只是地標,年紀到了,會想起在這裡聽講、在這裡安靜的心情。」有校友說:「以前上大學時覺得教堂只是地標,年紀到了,會想起在這裡聽講、在這裡安靜的心情。」(廖儷芬/攝影)
路思義教堂,由貝聿銘與陳其寬設計,以斜面曲線呈現向天空張開的姿態,外觀簡潔。路思義教堂,由貝聿銘與陳其寬設計,以斜面曲線呈現向天空張開的姿態,外觀簡潔。(廖儷芬/攝影)

女舍開放:房間門牌還在,回憶也還在
這次最讓校友湧入或興奮的,是女生宿舍區。
多年來宿舍只開放給在校學生,這次校慶首度舉辦「宿舍 Open Day」。許多畢業多年的人,拿著相機在走廊拍照、尋找當年住過的房號,有人看見房門仍留著當年的門牌,有人一踏進走廊就紅了眼眶。
有人說:「那時候的煩惱很小,卻覺得全世界都在宿舍裡。」
有人看著床架和書桌,笑著說:「以前在這裡熬夜寫報告,現在孩子都上大學了。」
宿舍不再是住宿空間,而是世代記憶的容器。校方說明,之所以開放,是盼校友走進來時,不只想起大學,而是重新連結自己的青春。

宿舍不再是住宿空間,而是世代記憶的容器。宿舍不再是住宿空間,而是世代記憶的容器。(廖儷芬/攝影)
這次最讓校友湧入或興奮的,是女生宿舍區。這次最讓校友湧入或興奮的,是女生宿舍區。(廖儷芬/攝影)
多年來宿舍只開放給在校學生,這次校慶首度舉辦「宿舍 Open Day」。多年來宿舍只開放給在校學生,這次校慶首度舉辦「宿舍 Open Day」。(廖儷芬/攝影)
校友們尋找當年住過的房號,有人看見房門仍留著當年的門牌,有人一踏進走廊就紅了眼眶。校友們尋找當年住過的房號,有人看見房門仍留著當年的門牌,有人一踏進走廊就紅了眼眶。(廖儷芬/攝影)

文理大道、東海湖、老樹與舊路:校園仍然是原來的樣子
走在文理大道,大樹依舊向上彎出自然拱形。
有人散步、有人拍照、有人牽著孩子慢慢走。
這裡沒什麼大型設施,卻是東海人記得最深的地方。
東海湖的水面像一面鏡子,新落成的白色拱門在湖面倒映,許多校友坐在湖邊,小朋友打水漂的,彷彿自己也仍在其中。有人說:「變很多,也沒有變。」
校園最動人的地方,向來不是建築,而是生活在裡面的人。

文理大道:這裡沒什麼大型設施,卻是東海人記得最深的地方。文理大道:這裡沒什麼大型設施,卻是東海人記得最深的地方。(廖儷芬/攝影)
東海湖、老樹與舊路:校園仍然是原來的樣子。東海湖、老樹與舊路:校園仍然是原來的樣子。(廖儷芬/攝影)
看著小朋友打水漂,彷彿自己也仍在其中,有人說:「東海湖變很多,也沒有變。」看著小朋友打水漂,彷彿自己也仍在其中,有人說:「東海湖變很多,也沒有變。」(廖儷芬/攝影)
校園最動人的地方,向來不是建築,而是生活在裡面的人。校園最動人的地方,向來不是建築,而是生活在裡面的人。(廖儷芬/攝影)

東海牛奶與牛奶節 從牧場到市集的青春影子
提到東海,就會提到「牛奶」。
學校自早期便設有牧場,以實作教學為訴求,也培養了許多農業與食品相關領域的人才。校慶期間舉辦「東海牛奶節」,學生設攤、賣冰淇淋、販售文創手作商品,樂團在舞台演唱,家長、小孩、校友穿梭其中,像一個小型嘉年華。
有人說「以前喝牛奶、買冰淇淋是每天的例行,現在變成回味」。
牧場裡的馬匹與乳牛仍被妥善照顧,學生志工協助清潔與導覽,孩子們排隊摸馬、餵牛,場面熱鬧卻不喧嘩。這個景象讓人明白:東海的教育不是口號,而是生活裡的感受。

東海牛奶節主舞台。東海牛奶節主舞台。(廖儷芬/攝影)
校慶期間舉辦「東海牛奶節」,學生設攤、賣冰淇淋、販售文創手作商品。校慶期間舉辦「東海牛奶節」,學生設攤、賣冰淇淋、販售文創手作商品。(廖儷芬/攝影)
這個景象讓人明白:東海的教育不是口號,而是生活裡的感受。這個景象讓人明白:東海的教育不是口號,而是生活裡的感受。(廖儷芬/攝影)

全新玫瑰園 舊校園的新氣象
校方同時啟用全新的玫瑰園,種植各種品種玫瑰,並設置小王子雕像,吸引許多學生與校友拍照。
有些玫瑰花還未大開,但已經成為散步休憩的地方。
這裡不像大型觀光景點,而像校園一隅的溫柔角落,安靜、明亮、適合入園來,等一朵花慢慢盛開。
玫瑰園的出現,不只是景觀更新,它也是校慶最清楚的象徵,七十年不是句點,而是下一個階段的開始。

設置小王子雕像,吸引許多學生與校友拍照。設置小王子雕像,吸引許多學生與校友拍照。(廖儷芬/攝影)
校方同時啟用全新的玫瑰園,種植各種品種玫瑰。校方同時啟用全新的玫瑰園,種植各種品種玫瑰。(廖儷芬/攝影)
校園一隅的溫柔角落,安靜、明亮、適合入園來,等一朵花慢慢盛開。校園一隅的溫柔角落,安靜、明亮、適合入園來,等一朵花慢慢盛開。(廖儷芬/攝影)

校友回來 帶著不同的人生
這次校慶,最常聽見的一句話是:
「以前只想離開,現在好想回來。」
有人帶著孩子散步,有人拉著老同學走在大道上,有人獨自坐在長椅上看樹。
每個世代的校友,面對教堂、宿舍、校園,都有不同情緒:
有人說看到修好的教堂很安心,
有人在宿舍前拍照說「我們當年常常趕在半夜12點前,滑進宿舍來。」,
有人喝著牛奶說「這味道真的沒變」。
回憶不是用來感傷的,而是看見自己走多遠、也還想守住什麼。

這次校慶,最常聽見的一句話是: 「以前只想離開,現在好想回來。」這次校慶,最常聽見的一句話是: 「以前只想離開,現在好想回來。」(廖儷芬/攝影)
每個世代的校友,面對教堂、宿舍、校園,都有不同情緒。每個世代的校友,面對教堂、宿舍、校園,都有不同情緒。(廖儷芬/攝影)
回憶不是用來感傷的,而是看見自己走多遠、也還想守住什麼。回憶不是用來感傷的,而是看見自己走多遠、也還想守住什麼。(廖儷芬/攝影)

七十歲的學校  七十歲的青春
這場校慶沒有華麗煙火,也沒有喧鬧造勢。
它的重點反而像東海本身:「安靜、有質地、有內容。」
教堂修好了,宿舍打開了,大樹依舊彎著,湖面依舊反射天光。
校友重新走回來,
學生仍在這裡生活、學習、受挫、成長。
七十歲的東海不是老,而是成熟。
它把記憶保存好,也把下一代託付下去。
或許校友帶走的不是紀念品,而是一句話:
「下一次,有機會再回來。」

七十歲的東海不是老,而是成熟。 它把記憶保存好,也把下一代託付下去。七十歲的東海不是老,而是成熟。 它把記憶保存好,也把下一代託付下去。(廖儷芬/攝影)
七十歲的學校 ,七十歲的青春。七十歲的學校 ,七十歲的青春。(廖儷芬/攝影)
東海最熱賣的鮮奶。東海最熱賣的鮮奶。(廖儷芬/攝影)
或許校友帶走的不是紀念品,而是一句話: 「下一次,有機會再回來。」或許校友帶走的不是紀念品,而是一句話: 「下一次,有機會再回來。」(廖儷芬/攝影)


延伸閱讀
臺中|秋紅谷黑天鵝 校園新生活
2025年06月01日 | 5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