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內無聲風暴非老化!醫籲40歲篩檢阿茲海默症 守護腦健康關鍵期
                一名65歲男性退休後原本享受生活,卻逐漸出現記憶力與學習障礙。經聯新國際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衛邑診察,核磁共振檢查雖發現患者左側丘腦有血管栓塞,但由於症狀持續加重,腦血管疾病可能並非記憶力障礙主因。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PET-CT),該名患者最終確診為阿茲海默症。林衛邑主任提醒,此類病症初期症狀常與正常老化混淆,若未及早辨識與確診,可能延誤治療時機。
林衛邑主任說明,一般正常老化可能表現為學習速度減緩或偶爾健忘,但通常可回想起來。然而,失智症是腦部疾病所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會造成持續且日益嚴重的記憶力衰退、語言表達困難、空間辨識障礙、學習與解決問題能力喪失,甚至可能導致個性改變與錯誤決策。由於患者缺乏病識感,常對家人生活造成極大困擾。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原因,病理機轉與類澱粉蛋白及濤蛋白的異常沉積密切相關,初期表現即為記憶力喪失。林主任指出,任何人都有機會出現類澱粉蛋白沉積,可能從40歲起開始出現,但只要危險因子控制得宜,未必會進展至失智症;部分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則與遺傳基因變異有關,導致類澱粉蛋白加速生成。
雖然阿茲海默症病理特徵明確,但由於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價格昂貴,臨床實務上多採「排除法」進行診斷。一旦臨床表現符合特徵,接下來會安排腦部影像、抽血檢驗,排除腦血管疾病、水腦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維生素B12缺乏等其他可能原因。接著,心理師會透過檢測確認認知功能受損程度,常用臨床失智評量表(CDR)來評斷嚴重度(分數1至3分別代表輕至重度)。對於與阿茲海默症初期症狀相似的其他腦部疾病,如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則建議與神經科或精神科醫師充分溝通討論,找尋最佳診斷方法。
治療上,目前主流口服藥物有「膽鹼酯酶抑制劑」(亦適用於帕金森病失智症)與「NMDA受體阻斷劑」,其作用為提高腦中乙醯膽鹼濃度或延緩神經細胞衰亡速度,以趨緩認知功能退化。林衛邑主任指出,2025年起台灣引進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注射劑,專為類澱粉蛋白沉積所導致的失智症設計,不適用於路易氏體失智症等其他類型患者。該注射劑須經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確認病因,且僅限CDR評估為0.5至1分的輕度患者使用。治療前需接受腦部磁振造影掃描,並安排住院注射與定期磁振造影追蹤,以監測腦出血或腦水腫等併發症,整個療程長達一年半。
國衛院呼籲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並提出「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五大護腦守則。林衛邑主任強調,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抽菸與缺乏運動等,都是加速類澱粉蛋白堆積、提高失智風險的主因。雖然現代醫療無法根治失智症,但可以延緩病程進展。林主任建議多運動、多動腦、保持活躍心智以提升「認知儲備」,採行地中海飲食、控制三高、遠離含糖飲料,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以降低失智風險。他強調若有疑慮應及早就醫篩檢,唯有早期發現、積極治療與矯正危險因子,才能延緩退化,守護腦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