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俞安創農場 身障者安心工作

由台灣地域振興聯盟主辦的台灣地方創生年會,自2020年起連續6年分別在嘉義、新北、花東等縣市舉辦,今年10月15~18日將在南投舉行,並頒發第5屆「地域振興大賞」,表彰為地方創生做出貢獻的單位。
地方創生精神是以「創意、創業、創新」連結「地、產、人」。無論是社區經營、人才培力、旅遊設計、空間活化,每一種嘗試都是讓地方更值得人們留下的練習,讓離開故鄉的遊子更有可能回到地方來安身立命。
台灣地方創生年會聚焦在「創生人才培育」、「輔導資源導入」、「創生經驗傳承分享」三個面向,結合產、官、學、研資源,在論壇、課程、活動中進行多面向人才深化培力工作。
位於埔里、由陳俞安創辦的「阡陌游Agri Dive」參加第5屆「地域振興大賞」,入圍「創生教育獎-社會影響力組」、「看見南投獎」。
以同理心創尊嚴謀生場域
31歲的陳俞安就讀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期間,察覺到許多身障學生的學習內容侷限於都市教室內。他以自己聽障成長的經驗,加上特教專業的深入探討,2020年開始與農場業主合作,安排專為身心障礙學生與家長設計的食農教育行程,透過大自然農作增進對環境的感知與適應能力,並成立社群以改善行程設計,各方的肯定也締造再次參加的高回頭率。
經過幾年與桃園、台中、南投等多縣市農場的合作經驗,加上台灣社會農業學會的中介、輔導,陳俞安借鑑日本因應老年少子化、自2010年起興起的「農福連攜」概念,將農業與社福制度性落實的農場工作流程設計引進農場。他借助專業與實務,打造能讓身障者謀生、家長安心的「阡陌游Agri Dive」品牌。
2024年2月陳俞安在埔里大坪頂地區租了6分地,打造培訓身障人士的實習農場,並與鮮田公司合作,用2甲土地創造經濟規模,栽種藤蔓類的百香果、南瓜、絲瓜。多樣季節性農產品、類似的生產流程可穩定人力,藉此打造未來能在各地複製的示範點。
外型陽光、神情專注的陳俞安娓娓道來成立初衷。他說,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記》中,有一段提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他說,「我希望『阡陌游Agri Dive』的參與者能一起優游阡陌之間,過怡然自得的生活。」
鮮田公司執行長張哲凡是「阡陌游」落地商轉的重要夥伴。他認為,成功的地方創生不是搞生活旅遊與體驗,而是能夠感染他人、創造大家願意留在地方生活的運作機制。
永續發展需成功商轉模式
張哲凡認為,「沒有商業模式,抽掉補助就難以為繼的,都無法永續。那只是在犧牲非營利組織或創辦人的資源。」為了不讓參與者在2~3年內消磨掉有限的熱情與資本,他說,「我在努力的,就是搭建平台,降低風險,讓未來參與者願意投入。」
張哲凡以專業生產技術與行銷團隊,為「阡陌游」降低資金流的風險,並打造一個良性循環機制,讓身心障礙者能在有合理工作尊嚴的環境中,從被照顧者轉成提供消費者與環境健康的無毒生產者。
他說,「據了解,埔里地區大約有300多個身障家庭,如果我們能做到1/10的穩定就業,那就是安頓了30多個家庭父母幾十年都放不下的、對他身障孩子未來如何生活的操心。」有些大企業有執行CSR(企業社會責任)、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SDGs(永續發展目標)等完整報告書的需求,他們也能提供。
資源良善整合創造多贏
經過分工之後,陳俞安專注於協助身心障礙者在實習農場的培訓養成,與其家庭成員對未來身心安頓的溝通,還有農場工作流程設計訓練,以及身心障礙者專案活動設計。
未來「阡陌游」將導入日本經驗,用最精簡的工作流程將人口老化的「壯世代」人力導入農業生產,不僅扶助弱勢,更要確保農村勞動力。日本許多聘僱身心障礙者的案例顯示,合理的工作流程設計管理可使農場收益增加、有專業的工作環境與尊嚴,可達到多贏效果。
從台北到埔里是一場難以想像的生涯轉換,陳俞安感謝過程中協助他的人,不少人都是暨南大學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的學長姐。該學程主任江大樹、副教授張力亞、劉明浩等人也給予指導,並協助「阡陌游」參加第5屆地域振興大賞。今年9月,陳俞安也成為該學程的新研究生。
暨大校長武東星表示,陳俞安的故事展現了該學程強調的「跨域移動力、社會創新力、返鄉實踐力」,透過專業課程、國際交流與在地實踐為台灣的地方創生帶來更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