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勿放任TikTok向青年投毒

當今傳統、保守與右派價值回歸,體現在美國處理TikTok的強硬態度。資深媒體人說,台灣過去為保障言論自由不願意禁TikTok,如今在美國引領下,傳統價值與右派理念正在回歸,各國會更重視國家安全、防堵中共滲透等議題,「台灣更不能再放任中共藉TikTok向我們的年輕人投毒。」
作家、資深媒體人蘇拾瑩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到,2020年許多國家開始基於安全考量,禁止公部門使用TikTok,台灣的行政院也在2022年正式下令,禁止政府機構與公部門使用TikTok,跟國際趨勢接軌。
然而,蘇拾瑩說,當時的政府認為一般用戶不涉及機密問題,沒有情報外洩的風險,因此對於民間使用TikTok在管制上採較開放的態度,但問題卻日益嚴重。
認知戰「擺笑臉」洗腦青少年
「我們慢慢發現,TikTok的危害不只是在資訊安全上,更重要的是認知戰的部分。」蘇拾瑩說,「TikTok的短影音把很多錯誤的觀念,甚至是把假訊息,在無形之中植入青少年的腦筋裡面。」
她進一步舉例中共透過TikTok短影音統戰的操作手法,「有人簡單的把台灣稱作中國的一部分,而且運用很俏皮、很簡單的訴說方式,很像是開玩笑,就把年輕人的認知給帶走了。」
「他們不需要談理論,不用解說二戰後的歷史,講的好像是既成事實一樣,然後,用很多的短影音去談,去洗風向,用玩笑的方式一步步蠶食我們青少年的認知。」蘇拾瑩擔憂道,「我們的教育還來不及給他們正確資訊,錯誤的東西就先進去了。」
不只TikTok,中共對台灣年輕人統戰還有不同方式,蘇拾瑩指出,很多藝人常在政治上配合中共表態,這會讓崇拜這些偶像的年輕人在認知上被混淆,覺得自己的偶像都這樣說,更像是既成事實、理所當然,「青少年沒有真的去深究的時候,他們的感受就是這樣。」
言論自由與安全的拉扯
「我們的新聞單位、傳播單位都疏於防守。」蘇拾瑩說,過去的台灣在處理TikTok問題上顯得猶豫,與當時國際政治風向有關,當時美國拜登政府偏向左派,強調多元平權與言論自由,影響了台灣政府的監管態度,認為得保障言論自由,不宜禁止民間使用TikTok。
蘇拾瑩透露,就她從媒體圈高層所了解到的情況是,當時的政府認為,中共利用TikTok滲透台灣,台灣也可以透過短影音對抗回去,「但幾年下來,效果不怎麼樣。」
她說,中共可以透過TikTok大量傳播訊息,還有封鎖訊息的權限,台灣完全沒辦法在這個平台跟他們對抗,「現在變成了,TikTok對台灣青少年的影響力,已大於台灣內部的聲音。」
TikTok如「精神毒品」 教育、輿論須補防線
台灣不應該坐以待斃,蘇拾瑩形容,中共的認知戰對年輕人就像毒品,會讓年輕人精神上癮,「我們想教育孩子吃健康的東西,卻任由他們在精神上吸毒是不行的。」
她強調,賴政府已公開宣稱中共是境外敵對勢力,在面對對岸釋放過來的毒素時,政府應有更積極的作為。雖然禁止TikTok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不過,美國如今換了老闆,川普政府正在推動TikTok的改組,更強化對TikTok的監督力道,「所以未來情況一定會好很多。」
蘇拾瑩認為,中文方面的變化會比較慢,但在這過渡時期,台灣不能沒有任何鋪墊,最起碼得喚醒社會對TikTok議題的重視與反思。
她舉例,政府可以推動機構舉辦各類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探討TikTok對台灣社會的危害等議題,讓正反兩面的聲音都出現,即使有人支持TikTok也無妨,政府的角色是把議題拋出去,去提醒年輕人,喚醒他們心中對中共、TikTok的懷疑。
蘇拾瑩說,「現在年輕人是完全不懷疑(TikTok)的,他們照單全收,我們得想辦法一步步清除這些毒素,這樣他們才可以接受正確、營養的東西。」

作家:是時候調整左派政策了
美國正從左派轉向右派,蘇拾瑩認為,這代表社會在經歷長期的自由與多元後,開始尋求秩序、保守與國家利益等價值與理念。
她說,台灣有不少「左派」政策與意識,現在到了需要調整方向的時候,跟著美國一起「右轉」,才能更正確認識到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意涵。
在處理TikTok的問題上,美國政府即展現出「右派」的態度,強調國家安全優先,採取強硬管制與去中國化的政策方向。蘇拾瑩說,如果台灣能提前配合美國,積極著手處理TikTok,甚至還有利於台美關係的深化。
蘇拾瑩強調,台灣從左派向右派價值傾斜,這既是對國際形勢的反應,也反映台灣社會對中共滲透、青少年資訊安全及外交策略的重視。
值得慶幸的是,蘇拾瑩說,台灣與歐美社會不一樣,並沒有嚴重的左右對立,多數人重視傳統價值、右派理念,因此「右轉」的難度不大。在過去,台灣曾基於言論自由,放任五星旗在台灣街頭肆無忌憚的飄揚,民眾都看在眼裡,政府硬起來加以取締,社會都感到很振奮。
另外,她說,賴政府日前把中共設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同樣獲得社會的正面支持,這也相當有利於台美間的合作關係,「在這個基礎上,美國政府也更願意賣武器給台灣,跟我們軍事合作。」
從TikTok禁令到對中戰略,美國展現出明顯的右派姿態,右派崛起,不只是政治的轉向,更是時代氛圍的回應,台灣能否順勢掌握機會,是亟需思考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