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我們內在的韌性!

「繞境」本身,也是一場深具心理意涵的旅程。(屏東縣政府提供)
「繞境」本身,也是一場深具心理意涵的旅程。(屏東縣政府提供)

文/朱佳炫(綠水心理諮商所實習心理師 )

媽祖繞境期間,對很多民眾而言都是一件令人安心的事件。從媽祖繞境我們可以看到民眾堅定的信仰,也會讓我們想到信仰能給我們帶來多麼巨大的力量。

我們是否也曾經歷過生命中的「走不下去」?有些人在挫折裡崩潰失序,有些人卻能踩著傷痛重新站起來,甚至因此更加堅定。這些差異,不在於誰比較幸運,而是一種修復的能力,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它稱為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媽祖繞境,不只是腳程的鍛鍊,也是心靈的歷練。

每年數十萬人走在塵土與香火中,拖著疲憊的身體一步一步前行。經常有記者採訪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民眾們會回應「因為心會比較安定。」對很多人來說,媽祖不是神像,是生命低谷時願意相信的力量。而這種「願意相信」、即便痛苦也選擇繼續走的能力,其實就是心理韌性的一種展現方式。

心理韌性是什麼?

心理韌性與我們熟悉的「復原力」概念相近。復原力強調的是個體從挫折中恢復、回到原有狀態的能力,而心理韌性則更進一步,不只是恢復,而是從經驗中重建與成長。

簡單來說,復原力像是摔倒後能站起來,而心理韌性則是站起來後能走得更穩、更有方向。這份能力不是天生注定,而是可以透過後天練習與培養的內在技能。它的核心不只是「撐住不倒」,而是能夠賦予痛苦的意義,並從中重新建構生活的能力。

我們可以怎麼練習?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的整理,有十種簡單卻有效的練習方式,幫助我們強化從困境中站起來的能力。這些方式也可以透過心理學的角度,理解它們背後的理論意涵與轉化力量喔!

1.別讓挫折變成絕境:改變詮釋,轉化影響

我們可能無法控制事件的發生,但可以選擇如何解讀與回應。這其實是在進行一種「認知重建」,是一種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

你可以試著想像未來的某一天這一切會好轉,或提醒自己:「如果下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我已經更懂得怎麼應對了。」

2.改變是人生的一部分:認知行為觀點下的適應與彈性

我們常常會對改變感到痛苦,是因為現實跟我們原本想像的不一樣。在心理學中,這種情況會引發一種叫做「認知失調」的反應。

面對這樣的落差,我們的心理會自然啟動一種調整機制:先試著「同化」新的經驗,也就是用原有的觀念去理解眼前的變化。但有些衝擊太大、太不同,無法用舊有框架來解釋,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進入下一步「調適」,調適不只是自己內在的運作,也包含了重新擴充自己的信念與理解,來接納新的客觀事實。這整個歷程是一種認知基模的擴展。所以每一次願意放下執著、重新理解世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3.設定可實踐的小目標:行為塑造讓動力重啟

我們不需要一步到位,反而是從小事做起,更能促進持久改變。這也呼應了行為主義的行為塑造原則。

從每天一點小行動開始,比如整理書桌、出門走十分鐘,都能透過「行為強化」讓自信與主動感慢慢回來,讓我們的自我效能被喚醒。

4.主動出擊,而不是等事情自己變好:從學習無助到重建主動感

如果我們總是處在無法掌握的環境中,人會進入習得性無助,產生對改變的放棄的想法。

所以當我們主動面對,即使只是一件小事,其實是在重新喚回內在的「效能感」與「控制感」。行為改變能比認知與情緒改變先發生,這點非常關鍵。

5.在困難中重新認識自己:敘事治療中重寫生命故事

許多在繞境中的人們會說:「經歷這些,我重新看見了自己。」這種從經驗中找到自我意義的歷程,是敘事治療所提倡的「重構故事」。當我們開始相信自己不是故事裡的「受害者」,而是「主角」,就能重新建構內在力量的框架。

6.相信自己比想像中更有能力:敘事中召喚資源與自我同理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已經走過了很多痛,而那些經歷本身就是力量。

透過敘事觀點,重述那些我們曾經堅持下來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召喚被遺忘的資源,也幫助我們用更慈悲的眼光看待自己。這也是自我慈悲的一種實踐。

7.拉高視角看人生:系統觀與多重視角

當我們陷在痛苦裡時,很容易看不見其他可能性。系統觀心理學提醒我們,一個人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與關係、脈絡、社會連動的系統成員。從不同角度看待事件,可以讓我們更立體的理解自己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也更能找到出路。

在繞境過程中、在汗水與煙火中,有人釋放悲傷,有人獲得陪伴,有人重拾目標,有人重新相信自己。在繞境過程中、在汗水與煙火中,有人釋放悲傷,有人獲得陪伴,有人重拾目標,有人重新相信自己。(123RF)

8.抱持「也許會變好」的可能:焦點解決與奇蹟問題

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中,最經典的技巧是「奇蹟問句」:「如果明天醒來,問題突然不見了,你會發現什麼改變?」這不是在逃避現實,而是在幫助我們聚焦於改變的可能性,而非困境的絕對性,讓希望在日常中萌芽。

9.好好照顧你這個人:正念、身心整合與自我關照

心理學不再只關注「想什麼」,更重視「感受什麼、身體發生什麼」。正念與身體取向心理治療強調身體與情緒的連結。吃飯、睡覺、運動、與人互動,這些日常行為,是重建心理韌性最穩固的地基。

10.找到讓你有力量的信念:意義治療中的信仰角色

在意義治療中提出:「人幾乎可以忍受任何『怎樣』,只要他找到一個為什麼。」信仰,就是許多人在生命中找到那個「為什麼」的方式。無論是媽祖、宗教、價值觀,還是一個你深信不疑的信念,當我們把苦痛放入意義的脈絡中,它就不再只是苦,而是成長的土壤。

信仰讓我們在脆弱時,有一個可以安放的心。

媽祖不一定會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但她讓我們走在痛苦路上的時候,不再只是一個人。

就像我們在諮商中強調的:「人不需要完美才能被愛。」信仰也在說:「你不用無敵才能前行,祂會在你快撐不住時撐你一把。」

繞境是一條路,心理韌性也是

我們不一定要走完幾百公里才算勇敢。有時候,願意打開心、願意好好吃一頓飯、願意再相信自己一次,就已經是了不起的練習。

心理韌性不是天生就會,是慢慢練出來的。它不是從來不跌倒,而是跌倒後選擇再次站起來的那一刻。

「繞境」本身,也是一場深具心理意涵的旅程。它同時結合了儀式性的情緒抒發、群體中的社會支持、意義建構的信仰實踐、身體行動的正向行為介入,這些在心理學中,都被視為強化心理韌性的重要機制。

在汗水與煙火中,有人釋放悲傷,有人獲得陪伴,有人重拾目標,有人重新相信自己。這就是「心理療癒」真實發生的樣貌,藏在繞境的每一段路、每一次的堅持裡。

不論你相信的是媽祖、一個信念,還是一句話,只要它能支持你在低谷中撐過去,它就是你的心理資源,陪你一起慢慢練習成長。

人生的復原,不是從「問題被解決」才開始,而是從「我開始願意相信自己可以撐過去」的那一秒,就已經開始了!◇

延伸閱讀
竹南/宮廟出繪本 傳揚傳統文化
2025年08月29日 | 1個月前
【修電器斜槓生活】信仰的力量
2025年09月11日 | 1個月前
善用8種強大情緒 重拾熱情人生
2025年08月08日 | 2個月前
神韻涉訴訟 律師:信仰不是犯罪
2025年07月09日 | 3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