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自於內心或外在環境? 跨國研究解密

有研究顯示,幸福的來源可能是內在或外在因素,也可能兩者都是或兩者都不是,可謂因人而異。(123RF)
有研究顯示,幸福的來源可能是內在或外在因素,也可能兩者都是或兩者都不是,可謂因人而異。(123RF)

文/陳俊村

人們都渴望和追求幸福的生活,但幸福從何而來?它源自於內心還是外在環境?在最近發表的一項跨國研究對這個存在很久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結果發現,幸福的來源可能是內在或外在因素,也可能兩者都是或兩者都不是,可謂因人而異。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在新聞稿中指出,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幸福的來源。近年來,由聯合國發布的《全球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也致力於改善全世界的福祉。

這項研究的主要報告撰寫人、該校心理學助理教授貝克(Emorie Beck)表示,人們必須了解幸福的來源,才能制定有效的改善措施。

為此,該校與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合作,以研究幸福可歸因於人格特質等內在因素,還是工作滿意度、所得高低與人際關係等外在因素。

美國心理學家暨維克森林大學兼任教授厄根辛格(Ed Ergenzinger)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撰文說,如果幸福主要歸因於外在因素,那麼改善幸福的公共政策方法,應該針對改善健康和經濟穩定等因素。

然而,如果幸福主要源自於與個人相關的內在因素,那麼改善幸福的方法應該著重在經由治療、冥想或正念(mindfulness)等手段,來改善人們的心理狀態。

幸福若源自內在,改善精神狀態或更該被重視。(123RF)幸福若源自內在,改善精神狀態或更該被重視。(123RF)

幸福來自哪裡? 因人而異

有理論主張說,幸福主要有:
◎「由下而上」(bottom-up)的觀點認為,整體幸福來自於我們對生活各個領域的滿意度,例如:財富、工作和人際關係。

《全球幸福報告》等調查往往遵循這種模式,表明我們應該在社會層面提高幸福感,例如藉由提高人們的收入或改善環境品質的政策,而不是針對個人內在因素。

◎「由上而下」(top-down)的觀點則認為,幸福不是來自外部環境,而是來自個人態度和品質。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經由正念、冥想或治療等方法,改善我們的精神狀態來提高幸福感,而不是針對外在因素。

打坐冥想示意圖。(Shutterstock)打坐冥想示意圖。(Shutterstock)
◎ 第三種模型是雙向的——「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影響相互作用,產生整體幸福感。

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是內在因素或外在因素,都應該能改善幸福感。

在貝克所主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蒐集了先前進行了長達33年的生活滿意度調查資料,其參與者超過4萬人,涵蓋英國、瑞士、德國、荷蘭和澳洲等國家。這些調查評估了參與者在這段時間內對於5個領域的滿意度——人際關係、工作、健康、收入和住房。

一名感覺幸福的女子。(Shutterstock)一名感覺幸福的女子。(Shutterstock)
研究人員經分析發現,就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而言,參與者大致可分為4個大致均等的組別——

(1)內在因素(「由上而下」模型);
(2)外在因素(「由下而上」模型);
(3)內在和外在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4)與內在和外在因素無明確關係。


在第4組中,參與者的幸福感與內在和外在因素無明確關係。研究人員推測,可能還有其他外在因素引發他們的幸福感,但這些因素並沒有被研究中的5個領域所概括。

研究結果表明,對整個群體的平均幸福感研究,並不能反映個體差異。如果政府的目標是提高全社會的幸福感,那麼政策既要解決健康、收入、住房和工作等外在問題,也需要考量人格特質,例如個人韌性和人生目標。

貝克說,重要的是,最有效的政策應該依據個人情況量身訂製。對於那些幸福歸因於內在因素的個人來說,針對外在因素進行改善可能是無效的。

她說:「這些事情被分開處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它們在個人層面上會相互影響。」

上述研究成果於5月2日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期刊上。

值得一提的是,依據聯合國於3月20日發布的2025年《全球幸福報告》,在參與排名的147個國家地區中,芬蘭連續8年蟬聯世界第一。而臺灣列第27名,蟬聯東亞冠軍。

有專家說,相較於日本和韓國等其他東亞國家的居民,臺灣人比較常一起吃飯,這是他們感覺比較幸福的原因之一。您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在您心中,幸福感又是源自哪些因素呢?◇

延伸閱讀
李在明就職 專家憂韓國再度親共
2025年06月04日 | 4個月前
補助款爭議 主計長:不得不刪減
2025年06月04日 | 4個月前
Google撤中華電信憑證 立委:格外諷刺
2025年06月04日 | 4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