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改革失敗 學者:忽略中共鬥爭本質

美國資深中國問題研究者蘇葆立4日在台北發表新書。(中央社)
美國資深中國問題研究者蘇葆立4日在台北發表新書。(中央社)

【記者吳旻洲/台北報導】

六四天安門事件屆滿36週年當天,美國資深中國問題研究者蘇葆立(Robert L. Suettinger)表示,美國當年支持蘇聯末代領袖戈巴契夫改革,卻沒給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的改革任何支持,他認為原因就是愚蠢,美國多數官員搞不懂中共,這個情況到現在都一樣,「我們還是很愚蠢」。

擁有逾45年中國政治研究經歷的蘇葆立,選在6月4日發表耗時10年撰寫的新書《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1915-1989)》,內容描寫六四事件關鍵人物胡耀邦個人的抉擇與掙扎。

蘇葆立在中文版序文最後寫道,胡耀邦未能讓中共「老革命」們接受他的價值觀,最後並被逼下台,讓貪腐吞噬了中國共產黨,直到今天情況依舊。

蘇葆立表示,胡耀邦是1915年出生於湖南的客家人,15歲加入紅軍,從長征走入延安,歷經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他1981年起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推動歷史平反與政治寬容,並鼓勵知識分子發聲,被視為改革派的象徵性人物;卻也因此觸怒中共內部保守勢力,1987年黯然下台,1989年去世。

蘇葆立說,胡耀邦聰明、有文化、愛學習、善於組織工作,對待下屬公平,知道何時該退讓,能吃苦耐勞,有幽默感,沒有架子。但胡耀邦改革為何失敗呢?有人說他太天真、太理想主義,誤判了鄧小平的立場,以為他想改革共產黨,但其實鄧小平想推動的是經濟體制改革。

他表示,胡耀邦意圖追求意識形態改革,從而避免毛澤東時代的錯誤再度發生,但卻忽略了中共的本質就是鬥爭,所以後繼想要改革的前中共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李克強等人才會相繼失敗,這也證明,「若無軍隊支持,改革要如何成功?」

美國一直不夠了解中共內部

蘇葆立說,西方觀察家一直相信,當中國經濟進步,將改變中共的政治體制,但這麼多年來證明,該觀點忽視了中共政治現實。

因故未出席新書發表會的作家汪浩則在個人臉書發文表示,他讀完蘇葆立這本書後,心中反覆浮現一個問題:為什麼戈巴契夫能在蘇共推動改革,胡耀邦卻無法在中共生存?

蘇葆立認為,就是「愚蠢!」當年他在美國政府工作時,大部分官員都不知道誰是保守派、誰是改革派,因為中共內部情況複雜,外國人很難懂。就象現在中共黨魁習近平十幾天不對外露面,到底去哪裡了?外界也都不知道,這個情況到現在都一樣,「我們還是很愚蠢,這是正常的」。

習近平自5月20日考察河南洛陽以來,已從公眾視野消失兩週。白俄羅斯總統魯卡申柯(Alexander Lukashenko)6月2日起訪問中國,習近平卻接連兩天缺席黨媒頭版,「出事」消息滿天飛。而在六四事件當天,中共官媒新華社發布了雙方在中南海會面的新聞,並刊登合照。◇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賴清德晤馬紹爾總統 啟動航運合作
2025年06月03日 | 28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