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罟——繫住不曾遺忘的海岸歲月

牽罟,是古早漁民靠海維生的智慧,靠著人力從岸上把長長的漁網一寸寸拉回來。這樣的畫面,幾十年前在金門處處可見,如今卻成了少數人的記憶。
那天,金門的海風吹得溫柔,一條粗繩橫跨沙灘與浪頭,幾十個人一字排開,喊聲、腳步、汗水混在一起。這不是表演,是一場實實在在的牽罟體驗。
跟著前人腳步 感受腳底的踏實
「這是我們金門人的生活,不是活動。」一位參與的老漁民語氣堅定。他們穿著鮮橘色長袖衫、頭戴斗笠,熟練的整理網線、指揮方向,每個動作都不拖泥帶水。他們的手繭,是歲月留下的記號。
年輕人站在他們身邊,有些人第一次接觸繩網,有些家長帶著孩子來,從專注眼神看得出來,他們不是來「玩玩看」,而是真心想理解「牽罟」。
一條大繩從海中拉回,後頭還拖著成串的網。參與者用繩子圍在腰上,順著指令前進。浪打腳底,沙陷半寸,太陽晒得身體發熱。站在浪裡拉網的長者,專注教孩子繫繩的志工,讓人感受到漁村生命力。
網子慢慢收緊,幾尾銀亮的魚在網中跳動。雖無大豐收,但大家很有成就感,不是市場裡的賣價,而是一種「我們一起做到了」的感動。
一位年輕人笑說:「這繩子好像把我們大家串在一起。」有形的繩,卻是串起人與海、人與人之間的那道看不見的線。
文化不是紀念品,而是生活
有人問:「為什麼要辛苦復辦牽罟體驗?不是拍個影片、做成教材就好?」答案藏在這片沙灘上。
志工解說著海魚種類、牽罟的歷史,聽著聽著,有人默默把手機放下,只看著海,像是第一次認真凝視這片海岸。
文化若只是放在展覽櫃裡,就慢慢變成標本。但當我們拉一條繩、踩一腳浪,和人一起喘氣、一起拉線,就能用身體記住這鮮明的感受。
這天牽罟結束了,下一次,等潮水漲起,還會再牽一次,牽著魚,也牽繫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