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書法把心聲寫成線條 專訪書法家梁越

台中書法家梁越。(廖儷芬/攝影)
台中書法家梁越。(廖儷芬/攝影)

【記者廖儷芬/台中報導】

「我個人喜歡的字體是行草書,因為行草比較容易抒發情感,線條比較活躍。」走進梁越在台中的小工作室,牆上多是他臨蘇東坡的詩與帖。「我也是東坡迷,不矯情、不做作,不以技巧為主,而是用心意帶動藝術生命。」

「我個人喜歡的字體是行草書,因為行草比較容易抒發情感,線條比較活躍。」梁越說。「我個人喜歡的字體是行草書,因為行草比較容易抒發情感,線條比較活躍。」梁越說。(廖儷芬/攝影)
「我也是東坡迷,不矯情、不做作,不以技巧為主,而是用心意帶動藝術生命。」梁越表示。「我是東坡迷。」梁越表示。(廖儷芬/攝影)

東坡與「寒食帖」
梁越常帶學生臨《寒食帖》:「剛開始字還工整,寫到後段因思鄉而情緒奔湧,這份把情緒反映在字形上,很動人。」他強調臨帖有兩個面向:一是「形臨」,盡量貼近原帖;二是「意臨」,「用你的意識和東坡的意識結合,從詩境去寫出字的味道。」

梁越常帶學生臨《寒食帖》:「剛開始字還工整,寫到後段因思鄉而情緒奔湧,這份‘把情緒反映在字形上,很動人。」梁越常帶學生臨《寒食帖》:「剛開始字還工整,寫到後段因思鄉而情緒奔湧,這份把情緒反映在字形上,很動人。」(梁越提供)
11梁越表示不做作、不矯情,不以技巧為主,而是用心意。(廖儷芬提供)

書法是無聲的語言
「書法是一種沒有聲音的文字。」他把字的大小與造型當作樂譜安排,「長短、快慢,這在書法裡叫『韻』。楷書是整齊之美;行草能伸展、互動、跳動,才有藝術生命。」學帖不只讀字義,更要讀「下筆角度、轉折、行筆速度與提按輕重」。
教學方法與五步
梁越把學書法歸納成五步:「觀、臨、養、悟、創。」先看帖讀帖,再用手去臨,累積養分,思考體悟,最後創作。「我會帶領學生先把字帖上的字臨習的「像」一些,然後再細品詩境決定用筆的筆調是應『厚重雄偉』還是『典雅秀麗』,這都是筆法技巧與心境的結合。」

梁越說,學帖不只讀字義,更要讀「下筆角度、轉折、行筆速度與提按輕重」。梁越說,學帖不只讀字義,更要讀「下筆角度、轉折、行筆速度與提按輕重」。(廖儷芬/攝影)
梁越把字的大小與造型當作樂譜安排,「長短、快慢,這在書法裡叫『韻』。梁越把字的大小與造型當作樂譜安排,「長短、快慢,這在書法裡叫『韻』。(廖儷芬/攝影)
梁越說,臨帖有兩個面向:一是「相」,盡量貼近原帖;二是「意」,「用你的意識和東坡的意識結合。梁越說,臨帖有兩個面向:一是「形臨」,盡量貼近原帖;二是「意臨」,「用你的意識和東坡的意識結合。(廖儷芬/攝影)

對比賽與審美的話
「現在很多比賽取法技巧或視覺效果,能拿第一的作品,有時他的作品讓觀者看不懂。」他不否認評審的品味差異,但提醒:「對多數人,書法應是可讀的語言。」在他看來,好的作品首先是「率性」,「不要一拿筆就想『我要把它寫好』,心裡沒有旁騖,只有寫字這件事,它就活了。」

「行草能伸展、互動、跳動,才有藝術生命。」梁越說。「行草能伸展、互動、跳動,才有藝術生命。」梁越說。(廖儷芬/攝影)
梁越會帶領學生先把字帖上的字臨習的「像」一些,然後再細品詩境決定用筆的筆調是應「厚重雄偉」還是「典雅秀麗」。梁越會帶領學生先把字帖上的字臨習的「像」一些,然後再細品詩境決定用筆的筆調是應「厚重雄偉」還是「典雅秀麗」。(廖儷芬/攝影)
梁越表示:「對多數人,書法應是可讀的語言。」梁越表示:「對多數人,書法應是可讀的語言。」(廖儷芬/攝影)
「不要一拿筆就想『我要把它寫好』,心裡沒有旁騖,只有寫字這件事,它就活了。」梁越說。「不要一拿筆就想『我要把它寫好』,心裡沒有旁騖,只有寫字這件事,它就活了。」梁越說。(廖儷芬/攝影)

寫在材料上的實驗
他不只寫紙,也寫在東海大學校園撿拾到的橡膠樹葉上。「葉面防水,我就先刷稀釋白膠,再落墨。風化斑駁的葉脈,反而成了歲月肌理。」他也把詩句寫上玻璃門,邊吟誦、邊揮毫,「用台語發聲去寫,心情會變豁達。」

「葉面防水,我就先刷稀釋白膠,再落墨。風化斑駁的葉脈,反而成了歲月肌理。」梁越提到。「葉面防水,我就先刷稀釋白膠,再落墨。風化斑駁的葉脈,反而成了歲月肌理。」梁越提到。(廖儷芬/攝影)

書法教育的焦慮與功效
梁越直言:「現在九成九的學校不推書法了。」但他仍持續教學,因為書法有兩個立刻可感的功能:靜心與文學。「還沒把字寫好,你就先享受了,心靜下來,順著詩詞去走。」對孩子,他主張楷書、行草並進;對成人,他鼓勵從讀詩進門,「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詩。」

梁越直言:「現在九成九的學校不推書法了。」但他仍持續教學,因為書法有兩個立刻可感的功能:靜心與文學。梁越直言:「現在九成九的學校不推書法了。」但他仍持續教學,因為書法有兩個立刻可感的功能:靜心與文學。(廖儷芬/攝影)
對孩子,梁越主張楷書、行草並進;對成人,他鼓勵從讀詩進門,「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詩。」對孩子,梁越主張楷書、行草並進;對成人,他鼓勵從讀詩進門,「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詩。」(廖儷芬/攝影)
梁越把學書法歸納成五步:「觀、臨、養、悟、創。」梁越把學書法歸納成五步:「觀、臨、養、悟、創。」(廖儷芬/攝影)

台語詩與新方向
近年他積極創作閩南語詞曲,「詩是最簡潔的語言,本土語更貼心。我要把書法與台語詩結合,寫得動人,也唱得出來。」他常先唱再寫譜,讓節拍進到筆勢裏頭。

近年梁越積極創作閩南語詞曲,「詩是最簡潔的語言,本土語更貼心。我要把書法與台語詩結合,寫得動人,也唱得出來。」近年梁越積極創作閩南語詞曲,「詩是最簡潔的語言,本土語更貼心。我要把書法與台語詩結合,寫得動人,也唱得出來。」(廖儷芬/攝影)

到校園把書法延續下去
「越懂書法,越覺得不在技術取勝,而在內涵。」為了補強文學基底,他正準備報考東海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第一、想要讓自己的書法更有內涵和底蘊,第二、想在大學開書法社,讓年輕人用毛筆寫出自己的符號線條,讓這條文化的線,傳下去。」他笑說,目前開立的書法教室空間小、年輕學生不多,大都五、六年級生,但還是會堅持下去,「藝術不能斷,必須延續、必須傳承。」

「越懂書法,越覺得不在技術取勝,而在內涵。」梁越說。「越懂書法,越覺得不在技術取勝,而在內涵。」梁越說。(廖儷芬/攝影)
梁越笑說,目前開立的書法教室空間小、年輕學生不多,大都五、六年級生,但還是會堅持下去。梁越的希望是考上附近的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讓書法美學傳承下去。(廖儷芬/攝影)
梁越笑說,目前開立的書法教室空間小、年輕學生不多,大都五、六年級生,但還是會堅持下去。梁越笑說,目前開立的書法教室空間小、年輕學生不多,大都五、六年級生,但還是會堅持下去。(廖儷芬/攝影)
延伸閱讀
【浮生行吟】說說兩個「字」
2025年07月11日 | 3個月前
建築藝術家 黑頭織布鳥的巧手人生
2025年08月24日 | 1個月前
望地之謎 林欽賢的藝術凝視
2025年06月17日 | 3個月前
林婉芬個展開幕 彩墨瓷繪現藝術之美
2025年06月09日 | 4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