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地之謎 林欽賢的藝術凝視

在台中市大墩文化中心的一隅,畫家林欽賢的個展《望地之謎》如詩如夢地展開。他筆下的台灣風土、人文情感與歷史回聲交織,彷彿邀請觀者踏上一場穿越時空與情感的藝術旅程。走進展場,彷彿進入了林欽賢親手鋪陳的靜謐宇宙,一筆一色,都是他對這片土地的凝視與回應。
回望風土 從土地出發
「我想做的,是本土景觀的再發現。」站在他畫中的《九曲洞》前,林欽賢說這句話的語調輕柔卻堅定。畫中,一位祖父帶著兩名孫子步入洞口,身後是被歷史鑿刻過的花蓮花崗岩隧道牆面,畫家以極其細膩的筆觸重現了當年榮民開山闢路的痕跡。「那些敲打的痕跡還在啊,你去看,會哭耶。」
這不只是一幅風景畫,更是記憶與情感的交會點,是他對台灣歷史與人的溫柔註解。「我要畫出岩石的表情。」他補上一句,像是要強調,連石頭都擁有生命。
肖像的神態 是人的高度
在另一區展場中,一幅名為《佳元時代-蔡錫全董事長肖像》的男性肖像引人注目。畫中的男子西裝筆挺,手擺放在一座建築模型旁,神情自信。「他的手勢,是我挪了半天才決定的,那是撐起他高度的姿勢。」林欽賢笑說。
對他而言,畫肖像不只是重現五官,更是表現人的氣度與精神。「這個人是天生的CEO,很會帶動氣氛,我就是想畫出他那份開朗。」
他特別強調「自信」這個抽象特質如何透過眼神與肢體被具象化,而這也是寫實畫最難之處──畫出看不見的內涵。
家族與記憶的畫布
在展場另一側,一幅溫馨的《全家福》讓觀眾駐足良久。這是他為台中教育大學理學院陳錦章院長定製的家庭肖像,以舊照片為參考,再由林欽賢重構出一幅完整的家族場景。「這不只是繪畫,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歷史記憶的重建。」
他坦言,許多作品雖為定製,但他總是投入全力去完成。「這張我也很滿意,畫出了一種愛的凝聚感。」

經典中的再想像 藝術與神話的對話
在一幅名為《蘭陽平原的海風》的畫作中,林欽賢描繪的是聖經中天使報喜的場景,但畫中人物卻穿著現代的時尚短褲、手持百合花,洋溢當代氣息。「我想模糊掉現實與歷史的邊界,歷史不應該離我們太遙遠。」
林欽賢不諱言,他深受黃土水等前輩影響。黃土水(1895-1930),是臺灣近代藝術史上的關鍵人物,被譽為台灣第一位西洋雕塑家,更是台灣美術現代化的重要奠基者。「他的作品有一種樸實的高貴,那種質地,是我一直想追尋的。」他也說到自己從小就接觸這些經典,對「高貴化」的理解不是華麗,而是節制、簡約與節奏感之美。
再發現 與自然的靈性連結
風景畫是林欽賢創作中的另一條脈絡。他說:「我不敢說我做到了什麼,但我就是老老實實地把那時候的雲、土、光與色都記下來。」這樣的謙遜卻深刻。他提到自己對太平山神木區的探索,如何感受那「可以摸得到的千年」,那是自然與人心碰觸的時刻。
他的畫筆也記錄著馬、溪流、瀑布、湖泊與森林,不為浪漫點綴,而為實景寫真。他相信「再發現」的意義在於細細體會熟悉之地的未曾看見,而這正是他風土系列的創作初衷。
縱橫人文 藝術的社會責任
林欽賢自述,他對人物畫的熱情來自對人文的關懷。「我常常思考,一個人的成就,不只是個人努力,也來自他的環境。」他談到「環境決定論」對創作的啟發,也不忘補上一句:「但人還是有自由的,氣度是可以養成的。」
這番話似乎也印證了他畫中人物的神情,那種不被現實壓倒、始終有一絲光亮的神態,來自畫家的信仰:藝術不只是紀錄,而是提問;不只是描寫,而是召喚。
藝術作為溫柔而堅定的目光
林欽賢的《望地之謎》不只是一次視覺盛宴,更是一次文化記憶與精神深處的對話。從祖孫走過九曲洞的背影,到一位企業家的挺立姿態,再到一幅幅自然與人文交織的風景,他讓觀者不只是「看見」,而是「被看見」,那是一種被藝術注視的溫柔。
如他所言:「我希望我的畫能讓人重新認識腳下的土地,還有自己。」
這場展覽,不僅望見了風景,也望見了我們的內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