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文學公園|春雪流蘇的白色詩篇

四月的台中,是屬於流蘇花的。當季節翻頁,潔白如雪的花朵靜靜在枝頭盛放,點綴著台中文學館的幽靜小徑與古老木屋。那是一種不語的美,像是時間在此駐足,讓記憶與文學悄悄發芽。
攝影家Nina在她的社群寫下這段話:「20250402,台中文學公園,雪白流蘇盛開,與檜木日式建築,絕妙組合,終於在對的季節拍到了!突然又發現少了兔寶麻豆…近拍發現流蘇花朵有著濃濃的迷人香氣。」這份雀躍與溫柔,彷彿把整座文學館的春天都收進了她的鏡頭裡。
白雪花語,藏在老屋之間
每年四月,台中文學館裡的流蘇花總在不驚不擾的時刻悄悄綻放。被譽為「四月雪」的它,其實在三月就已悄然飄落,白得像霧、像雲,也像歲月遺落的書頁。站在青石步道上,一陣微風吹來,花瓣紛飛如雪,與日式宿舍群的屋瓦交織成一幅靜謐詩畫。
對攝影師Nina來說,這樣的畫面等待許久。「終於在對的季節拍到了!」這句話像是一種儀式感的開場,也是一名攝影者對自然、對時序的敬畏與等待。而當她靠近一朵流蘇時,花香輕輕撲鼻,那是只有貼近了,才聞得到的細膩與驚喜。
文字與老屋之間的對話
文學館本體,是由1932年所建的日治時期警察宿舍群所改建而成。這些曾經歷歲月風霜的木造宿舍,一度面臨剷平命運,直到文化工作者與地方居民共同奔走,才讓這段歷史得以保存。2014年起,修復工程展開,原本頹圮的廢墟終於煥然重生,成為今日的臺中文學館。
如今走進文學館,不僅能看見舊宿舍改建的展覽空間,也能在書架與光影間,遇見那些曾書寫台中、書寫台灣的文學靈魂。從李喬、鍾理和到廖玉蕙,每一位作家的生命故事,都像被刻進了這座館舍的木紋裡,等待著訪客去閱讀、去傾聽。
用影像與詩句回應春日
「少了兔寶麻豆…」Nina略帶幽默地提及,讓她的照片裡少了最常出鏡的兔子旅伴。這不只是句玩笑話,也讓人想起她平日裡總喜歡帶著兔寶穿梭山林、海邊、古蹟之間。這次的台中文學館之旅,或許少了兔子的可愛身影,卻多了一份屬於人與建築、花與光之間的純粹對話。
她的鏡頭凝視的不只是風景,更是文學與時光在空間裡的留痕。拍攝時,她特別著迷於「檜木日式建築與流蘇花的絕妙組合」,這正是文學館的魅力所在:讓過去不再遙遠,讓美在當下被捕捉與傳遞。
流蘇花開時,請留一段時間給文學
若你恰巧在四月走入台中文學館,請放慢腳步。這裡的花,不是讓人匆匆走過的風景,而是會讓人停下來凝望、思考與感受的存在。
除了賞花,不妨走進展覽空間,看看常設展中記錄的台灣文學脈絡,或在戶外的詩句步道上,靜靜閱讀地上刻下的詩行。若時間允許,更可搭配附近的刑務所演武場與審計新村,一日輕旅,就能收穫歷史與美感的雙重滿足。
光影與文字的春日寄語
文學館的存在,如同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寶盒,而春天的流蘇花,則是打開這座寶盒的鑰匙。透過Nina的鏡頭,我們看見了光,也聞見了花的香,那是一種超越語言的感動。
當流蘇再次盛開,當老屋再次被陽光輕撫,那些埋藏在字裡行間、歲月深處的故事,也就一點一滴地浮現出來,成為屬於這座城市最柔軟、最美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