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鉛桶師傅 廖李雪的生命工藝

這門技藝原是查埔人的手路,由廖李雪獨力承接下來。(Kimball Wen提供)
這門技藝原是查埔人的手路,由廖李雪獨力承接下來。(Kimball Wen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在臺南後壁墨林里菁寮老街,掛著紅字招牌的「建成鉛桶店」的鐵皮屋裡,傳來金屬敲擊聲,一聲一聲,緩緩擊出歲月的紋理。這不是觀光打卡景點,而是一間仍真實運作的手工老店,也是師傅廖李雪用半世紀打拚出來的生活現場。

從外觀看,這裡低調樸素,但只要走近,就能看見一整排親手製作的鉛桶、澆水壺,排列整齊地立在牆邊。每一件作品都保有手感與獨特痕跡,像是一首首用鐵皮寫成的詩。

查某人做查埔的事代誌

這門技藝原是查埔人(臺語,男人)的手路(工事)。因丈夫過世後,由,廖李雪只好獨力承接下來。她每日凌晨4點半起床,7點準時開店,幾十年如一日。當年丈夫病倒時,三個孩子年紀尚小,她無法坐等命運,只能撿拾起工具,開始敲打屬於自己的堅持自己出堅韌的生命。

手工鉛桶師傅廖李雪。手工鉛桶師傅廖李雪。(Kimball Wen提供)

「這支鐵棒是我先生屯的,用完了也不知道去哪裡買。」她輕輕說著,眼神堅定。廖李雪說,這些工具,有的是20年前的老物,有的已布滿歲月斑駁痕跡,卻仍服服貼貼順手耐用,伴她度過每一日的工作。

木樁與鐵片的對話

她廖李雪坐在小板凳上,左手固定鐵片,右手持錘緩緩敲擊。木樁上擺著一塊圓形鐵片,旁邊是一把鐵鎚與造型粗獷的鐵棒,這些就是她的創作舞台臺。

從剪裁、折邊、打洞、塑形到鉚合,全部靠一雙手與直覺完成。旁邊那部的老舊鑽孔機、滿架的零件、牆邊的小抽屜與舊木櫃,都記錄著她與時間交手的痕跡。

廖李雪每日在木樁上用鐵鎚與鐵棒敲打圓形鐵片。廖李雪每日在木樁上用鐵鎚與鐵棒敲打圓形鐵片。(Kimball Wen提供)

母親、師傅 也是藝術家

她不只是個工藝者,更是孩子們的母親。那段丈夫驟逝後的日子,曾經有人勸她放棄,「這不是女人該做的活。」但她沒有退縮。「我沒學過,是靠過去幫忙的記憶,再加上自己慢慢摸索,才學起來的。」她用溫柔卻堅韌的語調說。

而今,她廖李雪已成為社區中傳統技藝的代表人物。她的澆水桶、鍋蓋、桶罐作品不僅供應市場,更被收錄在「菁寮老街社區生活博物館」的展出中。

除了鐵工技藝,廖李雪還擁有另一項令人驚豔的才能——藺草編織。她用手工織出草帽、墊子,結合農村素材,成為兼具美感與實用的藝術品。她的作品充滿素人風格,也被認為具有民間美術的質樸味道。

除了鐵工技藝,廖李雪還擁有另一項令人驚豔的才能——藺草編織。除了鐵工技藝,廖李雪還擁有另一項令人驚豔的才能——藺草編織。(Kimball Wen提供)
廖李雪用手工織出草帽、墊子,結合農村素材,成為兼具美感與實用的藝術品。廖李雪用手工織出草帽、墊子,結合農村素材,成為兼具美感與實用的藝術品。(Kimball Wen提供)

一張照片的重量

攝影家Kimball Wen在2012年特別記錄下這段職人歲月:「這行歲月,是廖李雪師傅打造的。那個古樸的抽屜裡,深藏著許許久久歲月的故事。」他說,這不只是工藝的傳承,而是一場生活與意志的拔河。

她握著澆水桶,用力拍打調整弧度;在小木凳上忙進忙出,不曾停歇。每個鏡頭都是一頁生命的篇章,寫滿了勤勞、孤勇與堅韌。

傳統的光 不會熄滅

走進建成鉛桶行,不只是看見老技藝,而是見證一段由女人撐起的家業,一種不放棄、不低頭的生命力量。這家老店,不靠包裝、沒有招攬,卻因為真實與感動,而成為後壁老街最珍貴的風景之一。

如今,即使時代轉變、材料替換,仍有人為了這份溫度,專程回到這裡,只為買一個「足耐用」的澆水桶。那是一種對手藝的尊重,也是對一位女性師傅堅持不懈的深深致敬。◇

從外觀看,這裡低調樸素,但只要走近,就能看見一整排親手製作的鉛桶、澆水壺,排列整齊地立在牆邊。從外觀看,這裡低調樸素,但只要走近,就能看見一整排親手製作的鉛桶、澆水壺,排列整齊地立在牆邊。(Kimball Wen提供)
店門口置放的手工耐用鉛桶。店門口置放的手工耐用鉛桶。(Kimball Wen提供)
延伸閱讀
曾文溪畔 甜根子草開成一片白
2025年09月22日 | 2天前
極西之地的凝視
2025年09月11日 | 1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