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川普對等關稅有4大意圖 賴清德:台產品有助美再工業化

美國總統川普推出「對等關稅」政策。總統賴清德13日表示,川普可能有4個意圖,包含解決財政問題、再工業化、成為人工智慧(AI)世界中心,以及確保世界和平;他強調,台灣銷往美國逾六成為資通電子產品,都是美國再工業化所需,課關稅反而不利美國。
賴清德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指出,川普政府「對等關稅」政策可能有4大意圖,首先是解決「財政問題」,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一年約29兆美金,但國債高達36兆美元,占GDP約124%。此外,美國歲出超過6.5兆美元,但歲入僅約4.5兆美元,每年有近2兆美元赤字,約占GDP近7%。美國每年要支付的利息近1.2兆美元,比國防預算一年1兆美元還要多,超過GDP的3%。川普也希望85%美國人民都能減稅,大概需要5千億到1兆美元。
賴清德表示,第二是美國感受到來自中共的威脅,認為必須要再工業化,當前美國工業實力跟中國相比存在落差。第三,川普想帶領美國成為AI世界中心。第四,想要確保世界和平,不再發生戰爭。他認為,美國意圖大概是這四個面向,因此川普總統才會提高關稅、要求貿易國多買美國貨品、要求友盟國家到美國投資,來達成這些目標。
美國宣布對台加徵32%關稅,雖然有90天暫停實施協商期,不過賴清德認為,這對台灣是非常嚴峻的挑戰,必須嚴肅面對。但台灣採取的方式並不是對抗,而是透過談判來降低關稅。他說,台灣同意要採購、投資、解決非關稅貿易障礙及洗產地問題,以確實減少台美貿易逆差,也希望藉這次談判,從挑戰中找到機會,希望從零關稅開始談起,尋求洽簽雙邊貿易協定的機會,並藉由投資來幫助美國再工業化及成為AI世界中心,讓台灣產業能升級、轉型,進一步融入美國經濟結構,確保台灣長期發展。
台灣銷美貨品資通電子產品占65.4%
至於晶片關稅,賴清德說,台積電基於顧客要求,已承諾要去美國投資,相信台積電產業鏈也會跟著過去,這都是具體行動,與關稅無關。若美國對台採取《232條款》,對晶片或相關產業課徵關稅,反而不利台灣半導體產業或資通訊產業到美國投資。台灣銷往美國貨品中,第一類是資通訊產品、第二類是電子零組件,占台灣銷往美國貨品的65.4%,這些都是美國AI設計公司NVIDIA、AMD、Amazon、Google、Apple所需。
他表示,會讓美國清楚知道,台灣賣的不是終端商品,而是美國未來要再工業化,以及成為AI世界中心所需要的科技產品。此外,台灣也願意增加國防預算和軍事採購,台灣有決心保護自己,也有強烈意願與友盟國家合作,確保區域和平穩定。
國際挺台是為阻止中共擴張野心而非台積電
至於台積電海外建廠,是否會削弱台灣戰略地位?賴清德說,日本首相石破茂、前首相安倍晉三等國際領袖,都談到台海和平穩定是世界安全繁榮的必要元素。國際社會關心台灣,支持台海和平穩定,因為台灣就在印太第一島鏈,直接面對中共。
他表示,若台灣不保,中共擴張野心一定會更大,會影響現在世界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所以國際社會願意關心台灣、支持台海穩定,真正原因在這裡,跟台積電沒有直接相關。台積電到日本、歐洲及美國投資,是自然且正常的經貿與投資行為。台灣是民主國家、法治社會,台灣的公司基於業務需要到世界各地投資,原則上只要不損及國家利益,政府都會支持。
盼日本支持台灣加入CPTPP 雙邊洽簽經濟夥伴協定
談到台灣貿易布局,賴清德說,2010年台灣對外投資83.8%在中國,去年只剩7.5%;出口至中國占比也從2020年的43.9%,降至2024年的31.7%。去年台灣對外投資最大國是美國、約占40%,但台灣商品銷往美國才占23.4%,76.6%銷往美國以外的地區。他強調,不希望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希望能全球布局。在此狀況下,台灣很希望能跟日本合作,特別是讓「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發揮功能,也請日本支持台灣加入CPTPP。
他說,台灣也很希望與日本洽簽經濟夥伴協定(EPA),讓雙方經貿更加密切。台灣也希望跟歐盟、其他區域都能加強關係,現在正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希望藉由台灣生產製造的優勢,串聯民主陣營,建立一條全球半導體非紅供應鏈。
綠委肯定國安布局 藍委質疑未顧產業需求
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13日表示,賴總統專訪清楚傳達國安與和平戰略,必須深化台日合作、強化民主陣營經貿連結,皆為確保印太穩定的關鍵,中共是印太地區的Trouble Maker(麻煩製造者),台灣是Peace Maker(和平締造者)、和平捍衛者。而且賴總統的戰略就是致力於打造民主半導體供應鏈,而且是非紅供應鏈。
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13日表示,若真切斷紅色供應鏈,請問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是不是先停止?他說,面對美國關稅大戰,行政院特別預算,對內產業的扶持跟振興只有新台幣930億元左右,整體對美投資「貢獻」總額超過15兆元新台幣,這完全不符合比例,呼籲政府以國內產業為重,應優先將國家資源用於扶持國內產業,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