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戰開打 英學者:對中而言台灣是民主飛彈

英國「王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前所長尼布利特(Robin Niblett)12日出席第三屆亞堅會國際論壇。(中央社)
英國「王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前所長尼布利特(Robin Niblett)12日出席第三屆亞堅會國際論壇。(中央社)

【記者吳旻洲/台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推出多項新政,引發國際局勢劇烈變化。英國學者尼布利特(Robin Niblett)12日表示,當今世界正處於以美中為首的新冷戰,雙方都將對方視為威脅。而台灣是一枚「民主飛彈」,對中共構成意識形態上的挑戰。

第三屆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12日舉辦國際論壇,邀請英國王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前所長尼布利特,以「美中新冷戰,亞太如何突圍」為題發表演說。

尼布利特引述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意味一個新興強權崛起,往往會受到既有強權的抵制,而歷史經驗最終都是走向戰爭。

不過,尼布利特認為,現今世界強權都擁有核武,大國之間開戰的可能性雖未歸零,但已經顯著降低,而改以「冷戰」方式進行對抗,正如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所言,中共是美國第一級的競爭對手,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場以美中為首的「新冷戰」,雙方的競爭更橫跨了經濟、軍事、科技與意識形態四個層面。

台灣挑戰中共意識形態

他表示,中共若要維持世界最大出口國的地位,在經濟安全方面,就必須突破韓國、日本與台灣構成的「第一島鏈」,這對中共而言,不僅是地緣政治的挑戰,更是經濟上的必然選擇。中共正在加速發展海軍、控制南海、並投資核武與核彈,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船舶生產國,去年產量占全球近90%。

尼布利特說,美中之間存在「中央集權」與「民主政體」的意識形態競爭,雙方都將對方的體制視為威脅。中共認為美國透過推動民主、支持人權組織的方式,挑戰中共合法性,意圖顛覆中共政權。對中共而言,台灣是一枚「民主飛彈」,對中共構成意識形態上的挑戰,而非單純的地緣政治問題。

他表示,美國政界普遍相信中央集權體制終將不穩,並最終會導致內部不安全感「外部化」。科技也與意識形態對抗密不可分,正如俄羅斯大量使用假資訊來破壞歐洲的民主制度,中共的TikTok也被視為削弱美國民主的潛在工具。

他說,當前全球「勢力範圍」緊張局勢升溫,包括日本、韓國、台灣等亞洲國家特別有感,恐懼來源不只是中共的軍事崛起,更來自中俄關係越走越近。

須保持國防、能源、經濟韌性

尼布利特對包括台灣在內的亞太國家,提出3點建議。第一,與美國的雙邊條約對亞太盟友來說依然至關重要,但在短期之內,這些安排「並不可靠」,因此各國必須變得更具韌性。如同歐洲正在增加軍費,亞太地區也開始提高國防支出,台灣討論將國防支出提升到GDP(國內生產毛額)的3%、日本則要提升至2%。

除了安全上的韌性,尼布利特認為,能源和經濟方面也該保持韌性,這點在歐洲已有前車之鑑,在能源方面仰賴敵人或不可信賴的盟友,並不明智。在經濟方面也是,台灣不能只仰賴一國,更要均衡布局。

亞太國家與歐洲結盟

第二,亞太集體應變得更具韌性。尼布利特認為,亞太國家仍有機會可透過東協與其他區域經濟整合架構,深化區域內部的開放市場,他建議可與歐盟結盟,這些歐洲國家重視深入的貿易整合,如果歐盟能與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達成協議,那將非常理想。

從安全角度來看,尼布利特認為,印太國家仍需要集體維繫與歐洲盟友的關係。像是日本、英國、義大利正共同推進次世代戰鬥機開發計畫「全球戰鬥航空計畫」(GCAP),將共同開發新一代戰機,另外澳英美科技合作協議(AUKUS)第二支柱,也提供了印太國家一個巨大機會。

美國無法單獨面對中俄挑戰

尼布利特,台灣過去很重視與一些承認台灣的全球南方國家打好關係。但台灣的未來真正取決於那些同樣依賴美國安全保障的自由民主國家。因此,與G7國家、歐盟、英國、加拿大、日本、澳洲建立更深層的經濟與商業關係,對台灣的未來至關重要。

第三,無論當前美國立場為何,最終會回歸倚賴盟友的路線。尼布利特直言,特別是當中俄與伊朗、北韓,甚至其他威權政權結盟的情況下,美國不可能在沒有盟友的情況下,同時應對這些挑戰,並保持經濟成功。

尼布利特認為,如何確保自身成為美國更好的盟友,即是亞太區域國家的挑戰,美國可能會在今年秋天意識到自己仍需要盟友,或者最晚也會在8年內意識到這點,「我們可能需要這段時間,來成為美國稱職的盟友」。◇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