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海洋民族的奔放節奏

30年前,臺東蘭嶼的朗島部落,一群年輕人決定辦一場屬於自己的活動。沒有外援、沒有經費,就從划拼板舟開始,一場海上競速,變成凝聚部落青年的起點。這場活動後來有了名字,叫做「好月盃」。活動串聯雅美(達悟)文化,代代傳承的航海記憶。
今年朗島「好月盃」由海洋委員會補助、社團法人朗島社區發展協會舉辦,首度對外開放,讓更多非部落的朋友來當「一日村民」,也邀請在臺灣本島讀書、工作的族人們回家,參與這場部落盛事。
屬於朗島文化傳承的節點
「好月」來自好月節,雅美(達悟)族語為Apiya Vehan。30年前,朗島青年期盼用運動讓朗島團結起來。於是自主發起一場沒有舞臺、沒有獎盃的小型賽,至今活動從競賽轉變為文化傳承的凝聚力。
今年活動包括,游泳比賽、部落婦女風味餐大對決、拼板舟划船賽,每一場競賽、每一段歌舞,都是文化的實踐與延續,展現了海洋民族的生命活力。
外來旅客體驗一日村民,搗小米、剝芋頭等,日常即日文化。在這裡「廣場」的定義就是人群很多的地方,例如,大家一起載歌載舞——那麼當下即是廣場。
族裡的孩子們,不管是否輪到游泳比賽時間,早已迫不及待,盡情從堤岸縱躍,跳進海裡。這樣的行為,沒人會喊「危險」,也沒人催促上岸,岸邊的狗在水邊玩耍,男人坐在石頭上或牽著小孩玩水,婦女端著自家煮的食物分送親友,這是多麼親近大海的地方。
活動從上午一直持續到傍晚,朗島海灣像一個自然劇場,臺上沒有高臺,觀眾席地而坐。從頭髮舞到勇士舞,從婦女到壯丁,幾乎整個部落都動了起來。
感受南島語族海洋文化
走在朗島海灣堤岸上,海風徐徐,感受來自大海的自由空氣,有著輕鬆愜意。這片海是部落的根,是文化的出口,這場延續30年的自發活動,象徵族人對文化母體的重視。
好月盃不是觀光表演,而是一種文化內部的回聲。透過活動,族人召喚離鄉的親人回家,也邀請陌生人來成為一日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