鞦韆上的承諾 記錄達魯瑪克魯凱族小米收穫祭

鏡頭之外,是一種敬畏,「拍這種祭典,不是只靠技術,還要帶著尊重的心。」攝影家 Calvin Liu 說這句話時,眼神很堅定。
他剛從台東卑南鄉的達魯瑪克部落回來,身上還帶著些山風的味道。這裡是台東縣唯一的魯凱族聚落,每年七月的小米收穫祭,是族人最重要的儀式之一,也是他第七年來拍攝。「我不是來拍表演的,是來紀錄一個族群的生命。」
盪鞦韆不是遊戲 是一場族人的戀歌
26日祭典當天,男女老少盛裝出場,身上的銀飾、琉璃珠串和色彩鮮明的服飾,在陽光下閃閃發亮。Calvin 拿著相機,守在高高搭起的鞦韆架旁,等待那一瞬。
「當女生盪起來的時候,是全場最安靜的時候,因為大家都在看,她能不能穩穩抓住、漂亮地轉下來。那種畫面,比任何煙火都要有力。」
魯凱族傳統中,鞦韆是青年男女表達情意的方式。未婚的青年用力奔跑,抓住繩索一躍而起;地上的青年協力拉繩助推,那不是玩樂,而是一種互許未來的方式。
「我拍了上百張,成功的不到三分之一,但只要有一張對到焦,有情感,那就夠了。」
男子摔角 是土地的回聲
鞦韆之外,另一邊傳來低沉的喝聲與砂石翻飛聲,是傳統摔角場。年輕勇士們赤裸上身,在沙包搭建的比試場內,一對一較量力氣與智慧。
「那場景真的像在拍原始的武士決鬥,一瞬間的翻身,就能決定輸贏。」Calvin 說,每一次摔角,他都會在選手剛要出招那刻按下快門,「你看這張,他已經離地了,整個人是懸空的。」
但他補充,這些比試不是為了勝負。「耆老坐在一旁,看得不是誰贏,而是誰更穩重、誰更有禮貌。這才是勇士精神。」
婦女頭托頂盤 是一種從容的信仰
祭典進行中,有一個畫面讓 Calvin 特別動容。幾位婦女頭頂竹編圓盤,盤中盛著小米、豬肉、米糕,步伐沉穩,臉上帶著微笑。
「她們的眼神沒有在演戲,她們是真的在跟祖靈說話。」Calvin 說,在那幾秒,他甚至忘了自己是攝影師,「我只是剛好記錄到一個族人認真的模樣。」
攝影 不只是拍照
Calvin 提起他這幾年在各部落拍攝的經歷,語氣變得溫和。「很多人以為我是在追文化,其實我是在追人。我希望五年後、十年後,當這些孩子長大,他們看到照片,會知道自己從哪裡來。」
他說自己還會繼續回來拍,「只要族人還願意讓我靠近,我就會站在距離剛好的地方,繼續記錄這些,既古老又年輕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