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過後 蘭嶼部落的心依舊明亮

七月初,雲林陶藝家楊銘洲踏上蘭嶼,原是為了參與朗島部落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好月節」。這場以族語、拼板舟、傳統手作為主軸的活動,對他而言不僅是旅程,更是一場「生命與土地的約會」。
「第一天活動剛落幕,一場颱風便接踵而至,就像是祖靈安排我們暫時靜下來,好好看一看這座島真正的樣貌。」楊銘洲說。
颱風過境後,朗島部落迅速回到準備狀態,因為好月節預計10日將繼續舉辦。夜裡的港邊,在搖曳燈光下,人群再度聚集,笑聲、問候聲與遠方潮聲交織,像是一場無聲儀式,在黑夜裡靜候黎明。
傳統與當代 交織在部落的手作裡
白天,楊銘洲走進部落,參與了青年們的告示牌彩繪工作。他蹲坐在社區入口處,看著毛筆在木板上緩緩寫下「soulja」(族語「戰士」)與祖靈庇護的句子。
「這不只是塗塗寫寫,而是一種記憶的留痕,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說話的方式。每一筆都像在說:我們還在這裡,我們還記得自己是誰。」他說。
一旁,一位部落女孩用藍色塗料刷著告示牌,後方是一面斑駁的紅窗與巨大鐵鍋。「那是一個家,一個廚房,也是一個創作場——你看這場景,色彩、光影、記憶都在裡面,這比我在陶藝工作室裡面看到的都還要真實。」楊銘洲說。
暮色與螃蟹 都是島嶼的日常詩篇
颱風過後的清晨,陽光從厚厚雲層的縫隙中探出,拼板舟安靜停靠在岸邊,彷彿經歷風雨後的沉思。
「島民們都說,拼板舟有靈性,它們陪著部落經歷颱風、送走旅人,也迎接新的勇士。」楊銘洲說,眼神落在海岸邊一道道斑駁的船身紋理上。
入夜後,幾位部落青年圍著燈火,在岩石間觀察潮間帶生物。他跟著靠過去,彎腰拍下一隻已經死亡的螃蟹。
「牠靜靜躺在石縫裡,不是悲傷的模樣,而像是一種沉睡。這是自然的輪迴,也是生態的證明。」他說,語氣溫柔。
火山岩上的痕跡 是時間的雕刻
蘭嶼是一座火山島,島上的火山岩有著圓形紋理與奇特的堆疊結構,像化石,又像時光的波紋。楊銘洲說:「每一塊石頭,都有一種沉默的語言,它們說著時間、海風與人走過的故事。」
他特別記得一處海崖,「我坐在那裡發呆很久,火山岩的黑與海的藍,靜到讓人不敢講話。」
潟湖如心 島嶼如詩
颱風後小旅程的尾聲,楊銘洲來到一處天然潟湖,水面如鏡,倒映著破曉前的雲光。他取出手機,輕輕地記錄這一刻的寧靜。
「水靜如心,光像祝福,這一刻我想起陶土燒成之前那種靜靜的等待,那不是空白,是一種醞釀。」
他最後在筆記本上寫下:「願這片海,一如這潟湖,永遠安然承載我們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