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花生的故鄉 農民的汗水與希望

夏天的雲林元長,地面上鋪滿了密密麻麻的花生。這裡不是觀光景點,而是真實的生活場景,農民們將剛從田裡挖出的花生,搬到家門前庭院或鄉間道路上曝晒,一般人避之惟恐不及的炙熱日頭,花生農卻滿是感恩。
「如果沒太陽,我們的花生就只能送去烘」,農民陳某丹說,「但烘乾要錢,這季一甲地我們只收15萬,一年兩季不過30萬,扣掉人工、租金,還能剩多少?」因此趁大好天趕緊晒花生。
「現在工錢很貴,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她一邊說,一邊雙手沒停過,「花生晒乾後還得分類、包裝、運送,樣樣都要人力。」
專門開給「花生」的路權
為協助農民減少成本,元長鄉今年開放「晒花生路權」,允許農民暫時使用鄉間道路作為天然晒場。這項政策讓許多農民受惠,不必再花錢烘乾,也減少了交通搬運的困難。
豐收的季節,花生鋪滿道路,曾是科技業高管的攝影愛好者沈台興,透過相機把真實農村生活呈現出來。
他說,「這些人一年收入只有30萬,有的地太小,還得打零工、接案維生。但這些土地是我們的糧倉,如果國家不保護,將來誰來種田?在雲林鄉間,看到許多外籍移工在田裏忙著,那畫面讓人覺得心酸,因為老化嚴重,沒有人力注入。」
一顆花生的重量
農地價格高昂,但收益卻不成比例,加上極端氣候、病蟲害風險,農民的每一次收成都像是一場賭注。而若遇天災,許多農民只能寄望政府補助。元長的花生是土地的恩賜,是農民的韌性,當我們品嘗花生的甘甜,不妨想想,那來自一條鄉間小路,一位婦人的雙手,一個農村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