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花生的故鄉 農民的汗水與希望

元長‧花生的故鄉,又到了六月採收的季節。(沈台興提供)
元長‧花生的故鄉,又到了六月採收的季節。(沈台興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夏天的雲林元長,地面上鋪滿了密密麻麻的花生。這裡不是觀光景點,而是真實的生活場景,農民們將剛從田裡挖出的花生,搬到家門前庭院或鄉間道路上曝晒,一般人避之惟恐不及的炙熱日頭,花生農卻滿是感恩。

「如果沒太陽,我們的花生就只能送去烘」,農民陳某丹說,「但烘乾要錢,這季一甲地我們只收15萬,一年兩季不過30萬,扣掉人工、租金,還能剩多少?」因此趁大好天趕緊晒花生。

(123RF)花生。(123RF)

婦人坐在屋簷下,仔細地將連根拔起的花生一顆顆剝離,仔細的篩選與整理。(沈台興提供)婦人坐在屋簷下,仔細地將連根拔起的花生一顆顆剝離,仔細的篩選與整理。(沈台興提供)
清晨五時的花生田,白鷺鷥飛舞、農婦彎腰拔花生,順道拔除雜草。機器雖然提升效率,卻無法完全取代人手。直到夕陽餘暉,農機車與飛鳥過後,婦人坐在屋簷下仔細將花生從根葉一顆顆剝離,篩選與整理。

「現在工錢很貴,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她一邊說,一邊雙手沒停過,「花生晒乾後還得分類、包裝、運送,樣樣都要人力。」

六月的雲林元長,陽光炙熱,地面上鋪滿了密密麻麻的花生。(沈台興提供)六月的雲林元長,陽光炙熱,地面上鋪滿了密密麻麻的花生。(沈台興提供)

沈台興拍下這一幕:農民站在滿地乾燥花生前,背後是簡樸的農家。這張照片,不只是紀錄,更是一種訴說。(沈台興提供)沈台興拍下這一幕:農民站在滿地乾燥花生前,背後是簡樸的農家。這張照片,不只是紀錄,更是一種訴說。(沈台興提供)

專門開給「花生」的路權

為協助農民減少成本,元長鄉今年開放「晒花生路權」,允許農民暫時使用鄉間道路作為天然晒場。這項政策讓許多農民受惠,不必再花錢烘乾,也減少了交通搬運的困難。

豐收的季節,花生鋪滿道路,曾是科技業高管的攝影愛好者沈台興,透過相機把真實農村生活呈現出來。

他說,「這些人一年收入只有30萬,有的地太小,還得打零工、接案維生。但這些土地是我們的糧倉,如果國家不保護,將來誰來種田?在雲林鄉間,看到許多外籍移工在田裏忙著,那畫面讓人覺得心酸,因為老化嚴重,沒有人力注入。」

元長鄉今年開放「曬花生路權」,允許農民暫時使用鄉間道路作為天然曬場。(沈台興提供)元長鄉今年開放「曬花生路權」,允許農民暫時使用鄉間道路作為天然曬場。(沈台興提供)

農地價格高昂,但收益卻不成比例,加上極端氣候、病蟲害風險,農民的每一次收成都像是一場賭注。(沈台興提供)農地價格高昂,但收益卻不成比例,加上極端氣候、病蟲害風險,農民的每一次收成都像是一場賭注。(沈台興提供)

一顆花生的重量

農地價格高昂,但收益卻不成比例,加上極端氣候、病蟲害風險,農民的每一次收成都像是一場賭注。而若遇天災,許多農民只能寄望政府補助。元長的花生是土地的恩賜,是農民的韌性,當我們品嘗花生的甘甜,不妨想想,那來自一條鄉間小路,一位婦人的雙手,一個農村的集體記憶。◇

元長鄉種植花生面積兩期作約二千八百多公頃。(沈台興提供)元長鄉種植花生面積兩期作約二千八百多公頃。(沈台興提供)

清晨五點,機械進田採收花生,伴隨著白鷺鷥飛舞。(沈台興提供)清晨五點,機械進田採收花生,伴隨著白鷺鷥飛舞。(沈台興提供)

一張張沈台興拍攝的照片中,有的拍下花生鋪滿馬路,有的記錄著夕陽餘暉下的農機車與飛鳥。(沈台興提供)一張張沈台興拍攝的照片中,有的拍下花生鋪滿馬路,有的記錄著夕陽餘暉下的農機車與飛鳥。(沈台興提供)

沈台興感嘆地說:「我想把這真實的農村生活呈現出來。這些人一年收入只有三十萬,有的地太小,還得打零工、接案維生。」(沈台興提供)沈台興感嘆地說:「我想把這真實的農村生活呈現出來。這些人一年收入只有三十萬,有的地太小,還得打零工、接案維生。」(沈台興提供)

元長的花生,不只是作物,它是土地的恩賜,是農民的韌性。(沈台興提供)元長的花生,不只是作物,它是土地的恩賜,是農民的韌性。(沈台興提供)

當我們嚐著花生的甘甜,不妨也記得,那來自一條鄉間小路,一位婦人的雙手,一個農村的集體記憶。(沈台興提供)當我們嚐著花生的甘甜,不妨也記得,那來自一條鄉間小路,一位婦人的雙手,一個農村的集體記憶。(沈台興提供)

沈台興說:「我不是在拍美景,我是在拍這塊土地的真實與堅韌。」那些畫面不只是花生、泥土、陽光,更是農民的汗水與希望。(沈台興提供)沈台興說:「我不是在拍美景,我是在拍這塊土地的真實與堅韌。」那些畫面不只是花生、泥土、陽光,更是農民的汗水與希望。(沈台興提供)

延伸閱讀
草莓月奇景 色澤不帶粉紅色
2025年06月11日 | 25天前
雨後西螺 倒影裡的時光詩篇
2025年06月19日 | 18天前
雲林|紅磚老屋的初夏百合
2025年05月03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