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脫鉤 分析:台灣只能選民主陣營

美中持續對抗,專家分析,美中間的對決將愈演愈烈,經濟只是前面的戰場,台灣在此時應看清局勢,提防來自中共的經貿、商業拉攏。另外,未來中國貨大舉傾銷或是來台洗產地,將是政府必須積極處理的問題。
談到川普的戰略,旅澳學者袁紅冰接受《大紀元時報》專訪說,美國已深刻意識到,中共強權是21世紀人類最大威脅,也是美國最危險的敵人,「基於這種認知,川普2.0政府已對中共制定一系列策略。」
川普欲先調整國際經濟秩序
「美國工具箱裡還有很多武器沒拿出來。」袁紅冰說,目前美國祭出的關稅動作,只是打出的第一張牌,經濟是第一個戰場,未來還有法律戰與外交戰等著中共,「川普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調整國際經濟秩序。」
他表示,中共過去憑藉著不公平的全球化模式,得到三十年的發展機遇期,更把經濟能量轉化成共產極權主義擴張全球政治、經濟與軍事的能量,因此川普要改變美國近幾十年來對中共的綏靖主義政策。
「現在是美中決戰的過程,時間可能持續幾年,過程此消彼長,有時激烈有時緩和,但可以知道的是,美中間的關係已出現歷史性的改變。」
以關稅而言,袁紅冰說,美中較量的重點是經濟韌性,觀察目前中國的經濟,他們已出現許多問題,包括:青年失業率過高與廠商出走、房地產市場與內需低迷等,這點中國並不具備優勢。
美中可能達成暫時性的共識
美國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10日和11日與中共官員在瑞士會面,探討貿易議題。市場認為,美中未來還可能有更多的經貿會談。
不過,袁紅冰認為,雙方仍可能達成暫時性的共識,但由於美中在核心理念上天差地別,特別是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企圖復興共產主義」,兩者幾乎是對立且不相容的關係,「中共無法與美國達成實質上的妥協」。
美方對中共發動的經濟戰有升級空間,袁紅冰說,中共的經濟遭遇重大挫折,而以中共歷次處理經濟危機的經驗,多會採取加大推行國內經濟內循環的模式刺激內需,但在多項基本面問題無法解決下,最終恐無法扭轉經濟下滑的趨勢。
面對新的美中經貿關係,台灣該如何擺放?袁紅冰說,「台灣別無選擇,只能站在自由民主國家的陣營。」中共會通過親共政客與商人持續滲透台灣社會,台灣一定要特別小心。
中共對台釋利多 背後有陰謀
有分析認為,未來中共會更積極對台商招手,祭出新的惠台政策,一來是期望台商協助中國經濟,二來是以此拉攏台灣社會。袁紅冰提醒,「中共對台灣的所有經濟行為,其實是一場騙局。中共最終目的是要台灣交出自己的國家主權,以這個意義來說,中共對台灣釋出的經濟利多,背後都有摧毀台灣主權的陰謀。」
美中經濟走向脫鉤,無法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商品,可能淹沒其他國家,台灣因沒跟中共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也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員國,所以不是海嘯第一排,但仍會受波及。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面對美國的管制,中國如果不減產,勢必要幫自家產品找到市場。」未來恐將持續且頻繁出現中國商品傾銷他國、違規轉運洗產地等事件。
與中簽FTA國家 是出貨重點區
蔡明芳說,中國內需市場正在萎縮當中,勢必要把商品銷往有簽FTA的國家,其中高附加價值的商品會賣往歐盟,而低附加價值商品則會出口到東南亞,這些國家可能會遇到中國產品傾銷的問題。
他說,如果還是要銷往美國,中共可能會通過有簽FTA的國家或是RCEP成員國作轉口,「如果這些國家不跟美國同步進行管制,很容易變成中國洗產地的破口,往後很可能遭到美國的重罰。」
對台灣而言,蔡明芳說,過去有人鼓吹台灣跟中共簽FTA、兩岸經濟協議(ECFA),或者是擔心因沒有加入RCEP,而無法賣商品到東南亞,「現在看,這些國家反而被中國賣了更多商品。」
蔡明芳說,「這些跟中國貿易往來友好的國家,幾乎都變成中國廠商出貨的重點區域,幫中國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也不是這些國家所樂見的。」
台灣該如何面對中國貨的傾銷?蔡明芳說,過去曾出現中國進口台灣的鋼材,比本地產的鋼材便宜20倍的問題,未來若有相關情事,政府應積極應對。
另外,碳稅可能加重傾銷的狀況,由於台灣廠商被課碳稅得提高成本,政府如果不對和台廠競爭的特定中國商品課碳稅,可能加重傾銷的問題,值得重視。
台灣要管好 中國小額包裹
還有,台灣得因應被中國商品「洗產地」的狀況。蔡明芳說,中國商品有價格優勢,被洗產地可能防不勝防,「怎麼避免?我想要管好來自中國的小額包裹。」目前台灣對進口小額包裹有2千元以下的免稅額度,政府應研議收緊免稅標準,避免提供一項洗產地的工具。
另外,台灣對洗產地的最高罰款僅300萬,但美國正緊盯洗產地的問題,台灣若因此被課高幅度的對等關稅,「兩者的影響不成比例」。政府不僅要嚴查洗產地,也應該提高罰則。
蔡明芳說,美中經濟脫鉤已是不爭事實,不論是中國商品的洗產地或是傾銷等問題,台灣都得予以正視,「台灣如果無法調整與中國的經貿距離,一定會受到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