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鳥197大地藝術季 阿美族精神化為漂流木雕塑

2025年漂鳥197大地藝術季,德高里的「達谷梵秘境」有一位特別的「客人」,由藝術家范志明、邵惠琴共同創作的漂流木雕塑〈祈福〉。作品呈現一名高大壯碩的阿美族勇士,手持木杖,單膝跪地,低首掬起一捧清水,動作專注而謙卑。
攝影家周顥承走訪現場時說,這尊雕塑不僅是藝術品,更像是一位靜靜守護土地與水源的長者。「祂不是來展示力量,而是用最謙和的姿態,提醒我們自然的珍貴。」周顥承說。
在山與水之間低頭
〈祈福〉選址在湖畔草地,背後是青翠山脈,腳邊是緩緩流過的小溪。從不同角度看去,勇士的身影與倒影交織在水面上,像是在天地之間對話。
雕塑的身體由漂流木組成,木紋與節理保留了自然的痕跡,衣飾則以竹編細工呈現,織紋緊密,顯現手工的耐心與傳統工藝的延續。靠近時,可以看到木頭的裂紋與纏繞的繩結,像是時間在作品上留下的年輪。
生命之泉的寓意
作品的姿態靈感,來自阿美族人對水源的敬畏。對族人而言,水是生活的根本,沒有水,就沒有稻作、沒有漁獵,也沒有部落的延續。
勇士掬水的動作,不是單純的取水,而是祈求天地萬物能夠永續循環。這份對自然的感謝與敬畏,在作品中被定格,讓觀者在觀賞之餘,也能停下腳步,思考與環境的關係。
觀者的對話
周顥承在拍攝時,遇到幾位專程來看雕塑的民眾。有人說,「看見祂,就想起長輩教導我們進山要先打招呼、下水要先祈福的習俗。」也有人靜靜站了很久,才離開。
從清晨到傍晚,不同光線下的〈祈福〉有著不同氣質。清晨時,陽光從山頭傾瀉而下,雕塑與周圍草地像被鍍上金色;傍晚時,天空與水面泛起微藍,勇士的身影更顯沉穩。
一份安靜的力量
漂鳥197大地藝術季的作品遍布花東縱谷各地,但〈祈福〉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不只是因為它的體型與工藝,而是那份安靜卻有力量的氛圍。
它沒有高聲呼喊,也沒有誇張的動作,只是單膝跪地,專注地掬起一捧水。這樣的動作,反而更能讓人感受到對自然的敬畏與祝禱,也許,這就是〈祈福〉想傳達的訊息——在人與自然之間,謙卑是最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