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降藥價 藥界:台灣應加快在地布局

美國總統川普表示,將祭出處方藥和藥品價格下降30%至80%的新措施,引發各界關注。專家認為,正確的政策方針,應透過貿易談判、雙邊協議,實施以貿易為中心的策略,解決外國政府的買方壟斷購買力問題,而非效仿外國做法實施國內價格管制。
川普週日(11日)在社群媒體上表示,他將於週一(12日)早上簽署一項行政命令,使處方藥價格降至與其他高收入國家同樣水準,預計降價幅度將達30%至80%。外媒報導,川普表示,透過實施「最惠國政策」,即美國支付的價格將與全球任何一個支付最低價格的國家相同。
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沈榮欽表示,推動美國藥品定價改革的呼聲,並非毫無根據,據民調顯示,藥品價格一直是民眾關注的議題,此外,美國醫療保健權益計畫的成本,在多方面呈爆炸式增長,這也讓政策制定者想從控管成本著手。
沈榮欽提到,國外政府經常採用集中談判和外部參考定價系統,人為壓低藥品價格至遠低於市場水準,像是加拿大、英國、法國等國,實行國家醫療保健系統或單一支付者模式,透過集中談判和外部參考定價機制,人為的將藥品價格壓低至遠低於市場驅動的價值水準,這些國家常利用強大購買力作為協商條件,對藥品實施嚴格的價格限制。
這些人為設定的價格上限,起到了非關稅貿易壁壘的作用,有效限制美國製藥公司以競爭條件進入國外市場,沈榮欽表示,這種歧視性定價,不僅損害美國藥品製造商的市場准入,也將全球研發成本的不成比例份額,轉嫁到美國消費者和醫療保健系統上。
沈榮欽舉例,歐盟、加拿大支付的專利藥物價格,一直以來遠低於美國,主要因為是其嚴格的價格管制,近期也有分析顯示,美國品牌處方藥的平均價格,比歐盟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高出2.56至 3.44 倍,進一步反映,非市場定價干預措施的影響持久而深化。
沈榮欽表示,這也造成一種矛盾情形,若私人企業採取某些行為,將會引發嚴厲的反壟斷執法,而當外國政府採取類似行動時,這些行為卻被慣性接受,進一步加劇了全球醫藥市場的扭曲。
新藥研發是一項高風險、高成本的事業,一種藥物通常需要數十億美元、多年投資,才能到達患者手中。龐大的成本包括嚴格研發、廣泛臨床試驗、遵守嚴格的監管標準,及大量的營銷和分銷支出。
沈榮欽說,美國消費者為專利藥品支付的價格要高得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外國的價格管制,迫使製藥公司從美國市場收回不成比例的成本,這種市場扭曲機制,造成財政負擔失衡,實際上是讓美國患者和納稅人,間接補貼其他富裕國家對創新藥物的使用。
沈榮欽舉例,美國約佔全球醫藥市場總量的30%至40%,卻創造了全球醫藥收入的約52.3%。儘管美國只占OECD國家GDP總量約40%,但美國消費者卻貢獻了這些國家逾七成以上的藥品利潤。
沈榮欽提到,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曾發出警告,若美國推行類似的價格管制,可能會對藥品市場帶來廣泛影響,短期而言,降價能增加藥品使用率、改善民眾健康,但長遠來看,藥廠收入減少,將使藥品研發支出減少及影響新藥引進。
沈榮欽說,製藥公司屆時可能將研發投資重分配,轉向獲利確定性更高項目,開發迎合大眾市場的「重磅」藥物,而犧牲罕見或複雜疾病的創新療法,使人們越來越依賴漸進式創新而非突破性創新,儘管漸進式創新本身並沒有錯,但健康的市場需要上述兩者兼顧。
沈榮欽建議,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與政府應該更廣泛的重新建構貿易談判,正視市場的扭曲問題,除價格控制外,還包括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這些問題,都使得美國公司難以在海外市場有競爭力。
沈榮欽表示,美國應實施以貿易為中心的策略,減少外國價格扭曲,建立更平衡的國際藥品定價,才能減輕美國患者的經濟負擔,促進全球對藥品研發成本的貢獻,並維持對未來醫學突破至關重要的強勁創新管道。
沈榮欽強調,最重要的是,應避免在醫療補助計畫中採用「最惠國定價」政策,即以外國價格作為美國報銷率標準的依據。若在國內採取最惠國定價政策,將嚴重損害為持續創新提供資金的收入來源。
藥界:台灣也應藉此政策轉型、產業調整
台灣學名藥協會公共事務政策委員會主委殷為瑩表示,美國藥品給付價格下修,擾動美國藥品供應鏈結構,也加速在地困難學名藥的法規鬆綁,建議政府持續強化原料藥、必要藥品供應鏈韌性,參考美國對困難學名藥的法規鬆綁,進一步推動台灣在地製藥韌性及照顧病患用藥權益。
「台灣也可趁此機會進行政策調整、產業結構轉型、降低對特定國家依賴程度。」殷為瑩認為,短中期應「以獎勵措施提升國產原料藥、製劑生產及使用比例」、「建立關鍵必要藥品儲備制度」,長期則建議修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將在地製造也一併納入獎勵範圍,才符合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品在地化國際趨勢。◇